何为良好生活
读书评论:
-
CelanPaper12-27我真被陈老师延绵流长的思考绕晕了。
-
blueshadow12-25想明白了还能说明白,难得
-
文爱叮06-21凡是我读不下去的书对我来说都是一颗星。
-
胡桑04-20对伦理学的探讨显示了要去突破的努力。
-
丁萌06-18要言不烦;最后一部分谈相对主义谈得好。要说遗憾之处,则各章论题相对分散,更像一部随笔集
-
维舟10-08很有穿透力的思考,表述绵密而克制。中国儒学原重伦理学,近世百年伦理学思考也一并衰退,以至现在中国人过的多是“未经省察的人生”。不过我原本预期而未读到的是:如何在考虑中国社会对“良好生活”理解的同时展开现代思考,本书似觉不必考虑中国的特殊性而可直接引入西方的伦理学概念,让我感觉有点“中式西学”的味道。
-
乔纳森11-12绵里藏针,直指人心。2015年尚有这样的好书,而2016年到现在,中国人写的书怎么都是好烂的感觉?
-
魏小河04-08在这个意义流失的时代,如何自处,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人生的意义,非常重要。《何为良好生活》讨论了伦理学的好几个问题,每一章都非常好读,语言流畅清明,思维跟随者问题一步步向深处去,会感到一种穷理的快乐。读完此书,关于人生的思考会清晰很多。
-
Sternhaufen11-22还真不是鸡汤。选择什么生活方式才是善好的,只有对正在思考这个问题的人而言才成其为问题。在一个正常社会才有可能谈论良好生活的选择,但是如果置身极端境地,普通人就丧失选择良好生活的前提了,因为大是大非面前,又是被抛掷在一个污浊的极端环境中,除非大德大勇大智之人,道德感极其强烈的同时兼有经验的洞察和坚强意志下的行动力,常人是不具有自我实现的可能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最后还是归结到对社会的考察,而这又不可避免是一个联结于当下的政治哲学问题,对此总要作出一个判断才足以支撑自己的行动。
-
pacificLee01-23诚心想涨姿势,却没有什么内容
-
TranquilSep06-15直到读到最后一章时,才体会到书名的含义,这是一本问题之书。何为良好生活,作者将主旨问题写于封面,然后在书中探讨了它在各种可能的context下的变奏。合上书的最后一页之时,没有答案(也不可能给出答案)。如果说打开本书时只怀有封面的那一个宏大问题,那么合上书之时,大约是被无数细小的问题所环绕着。因此,我肯定这本书的意义,只有解决对无数的日常选择的思考和决定,才能解决作为整体的生活。
-
赫恩曼尼08-21陈嘉映说过,天下的道理,差不多早都被前人讲过;他不过是尝试用比较易懂的方式,把道理重新讲述。这番道理的确受用:为什么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在功效至上的社会如何求善?在意义感流失的现代社会,如何找到生命的意义?我该怎样生活才好?——良好生活即实践本身: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
金剛怒目12-15本来就对陈嘉映印象颇好,但没怎么认真读过,想不到是真么的好,精微朗畅,具体切几,用大白话讲来,背后却是对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亲切的体味。这才是读哲学想哲学的意义吧:让自己更清明。党国研治哲学诸公,或许要推他为第一人了。
-
连山03-28这么水的一本书竟然如此受推崇~~~~
-
Totoro05-28由他来写这本书,再合适不过。关于eudaimonia和phronesis,他这个人之所是应该称得上是典范/榜样了。
-
大甜甜~~10-24读了三遍。陈嘉映的素朴、俏皮和细腻都是我所喜爱的。为快乐而快乐不是伦理,正如买春之人只是以快乐为目的,卖春女是她达成目的的手段。伦理是快乐的行为,但其本质还在于行为。因此,屈原和梵高都不是那么的“快乐”,因为他们的行为中有一种精神。
-
danyboy01-31八个字可以概括此书:循循善诱、谆谆教诲。1、全书可以看做是一种伦理学基本原理的“注疏”,但书名有一个隐含的大前提:(在当代中国)何谓良好生活?这一前提很重要,因为中国的环境实在太考验个体的道德行为了。2、这才是货真价实的“理学”或“心学”,有些专研朱子和阳明的学院派,著作又多又厚,却既不能切入现实,也与学术无补。3、我这次读的并不细致,而且常常被某一篇章或某一段落的精彩分析所吸引,并没有得到全局性的领悟,掩卷沉思,反而有些无措。不过,这恰恰是心安理得的生活状态被打破的状态,或许正是良好生活的良好开端吧。
-
安提戈涅07-03启迪和赞美。卡尔维诺曾勾勒出理解文本的两种路径:水晶与火焰。水晶指向澄明与轻盈,而火焰指向缜密与秩序。在《何为良好生活》里,水晶与火焰并存。陈嘉映一边翻译晦涩的海德格尔,一遍又能把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讲得如此亲切,可能根本上是要克服虚荣心的——那种故意制造黑话和术语的文字虚荣心。所探讨的问题,这些年也想过、经历过,有的已经在个人判断中形成了基本的形态,一看陈嘉映便觉得亲切,但有的始终没有想清楚,比如普世、个殊、普遍、评价、性善恶论,关于这些主题的讨论,是本书给我启发、使我不断自省的地方。许多基本观念有所改观:一定要达成所谓的共识吗?一定有一种普遍性高于个殊性吗?在评价的时候,多大程度上能有内观?这些问题谈不不好,就变成了无关个体经验的心灵鸡汤和浮泛陈言,但陈嘉映井井娓娓,使人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