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终结之前的最终事

读书评论:
  • 固埃
    02-08
    历史学方法的解读,关于时间及趣味。
  • 里相玉
    09-07
    上世纪的遗珠,这本书对我而言比《物质现实的救赎》和《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更有价值,方法论和问题意识都很受用,不负天鹅之歌的名头。这次他不讲电影的历史而是谈起历史的电影,像第五章谈微观历史和宏观历史,他认为理想的历史研究会自主地实现大景别到小景别的反复切换(普多夫金);第四章历史学家个人的旅程,主观性的作用:历史学家所需要的不仅是他碰巧成为的“内在完人”,而是几近废除而得以扩展的那一自我。这主观宇宙与客观宇宙的融合,正是电影/摄影;第七章,历史完整叙事与院线电影;其他印象深刻处还包括第三章的侦探小说,第六章引入艺术史福西永库布勒阶段序列的讨论相当见效,第四第六章见识到正确地引用普鲁斯特的威力,第八章思考历史与哲学的前厅意识,太好
  • Deputize
    02-16
    每个字都听懂了,每小段也知道在说什么,但是全文下来没有搞懂作者的观点。看来功力太浅,连作者思想的边都没有摸到,先放在一边,等过几年再来读一遍。
  • 溺在水瓶里的牛
    06-28
    团体就由削减过的个体所组成,其中混合了各类碎片化的人格,这些人格碎片是由团体意欲实现的理念所挑选或创造出的。因此,这就如一枚磁铁把散落在大量材料中的铁碎屑吸附在一起。鉴于此,团体行为要比个体行为更为死板,也更好计算。
  • Vinland
    09-08
    很惊喜,一名电影理论家能对历史哲学有如此深刻的见解,几乎各种相关著作都提到了。作者的立场偏向于布克哈特与赫伊津哈,反历史主义和普遍史,主张“共存”,强调历史的非同质性而很多看法与后来的叙事主义亦有共通之处(作者66年逝世之前就注意到了怀特的《历史的重负》),非均质和多重时间的提法与科泽勒克也有类似,“前厅”思维有点接近于安克斯密特的“崇高经验”。将历史学与摄影、电影理论进行类比在今天都很有启发性。没有写完实在是可惜,这样的理论家可以发掘一下。
  • 别辩经我害怕
    06-23
    写完历史哲学,感恩感恩
  • 想想昨日黄昏~
    07-03
    「 一个陌生人来到这个世界,他面对的任务——流亡的任务——是洞穿其表面,进而从内部学着了解这个世界 」
  • 齋藤景雲
    05-20
    碍于作者未能完整写完全书,他对历史的总的观点于阴暗晦涩之中显得模糊,只能让人看到吉光片羽,但却依旧从中感受到其对前现代、现代的批判与未来的展望——基于此才能发现他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哪怕这种把握是一种颠覆或者反叛式:对象包括我们所熟悉的进步史观、披着科学外衣的历史神学等。阅读此书无疑带来一种思想上的大爆炸,对以往坚信的理念进行一次审视,即在虚无主义前的最终之事。
  • 三里屯贴膜师傅
    04-12
    一些方法论,挺有意思的。
  • WHAT?
    09-21
    克罗齐零分,布克哈特满分?其实讲普鲁斯特的地方很值得挣扎一下。前厅的部分没明白。
  • 09-20
    尽管是未完成的遗作,却意外地颇成体系。启发很大。克拉考尔认为历史关注意外事件、事实真相和价值意义,因此它不同于科学、哲学,也不必追求与之相似。历史研究应该像其对象一般鲜活,而不是被体制化(追求永恒的真理对历史来说是愚蠢的。在规律真理之前,历史守护着人类的自由。)生活世界和前厅思维。
  • 徐三肨
    11-30
    半懂。毫无疑问克拉考尔探讨了任何历史爱好者/研究者/学者都不能避开的一些终极问题。例如,“历史真相”存不存在?人类历史究竟有没有自然规律,或者说,历史学究竟是不是一门科学,其对象有着自己的超历史的规律(第一章,第二章)?历史学家的主体与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客体之间的距离如何处理?是存在主义历史主义?还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第二、三、四章)或自我消解……?微观/细节和宏观/通史究竟有何关系,究竟应该怎么处理二者(第五、八章)?历史时间是单一线性还是异质性,我们能否想象一种差异性的时间,断裂的时间,非连续的时间?或者如克拉考尔所说的具有双重性的时间(第六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命题究竟算什么?特殊与一般究竟是什么关系,哲学和历史学又有什么关系(第八章)?历史学与摄影的关系很有趣,值得一读。
  • sofia
    11-30
    “自由只是一种幻觉。但是幻觉却自生自存,因为我们无法解释构成历史事实的无穷要素。要素之间相互影响,要探明其规律则非人力所能及。如此一来,把自由替换为不能掌控之物,确实是对我们自身的挑战。自由虽不可知,但不可或缺。”
  • 脱离了高级趣味
    05-10
    看不懂,不明觉厉,但似乎也有废话堆彻与翻译随意之嫌。
切换繁体
繁体
切换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