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与启蒙
读书评论:
-
理主气动12-19赫拉克利特主义者,易学家,路德和尼采的后学,反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家,自然哲学与历史哲学的统一者
-
月指导不指导11-03完全没看出来此文集冠以这样标题的意义,第三编反而最有价值。无论是甘阳还是崇敬甘阳的丁耘,都做了太多的梦
-
王二11-14第一编开篇梳理八十年代以来学术界从青年马克思到施特劳斯的脉络,落脚于经学即我们应如果对待、研究我们的民族经典;第二编主要探讨当代儒学的位置(古今中西之争),儒学与政治、启蒙之关系;第三编将文章收束到“道”之问题,与现象学的对举为我们提供一个看待中哲的视角,但丁的野心则实为想用中哲判摄西哲。虽为论文集,但整体框架结构感觉还是很清晰,丁老师的思想视野真是宽广,野心也极大,用语与风格极具个人魅力。(最后两篇文章涉及海德格尔与易学,没怎么读懂…留个标记,往后了解更多后再重读一下。
-
Wittgel05-20丁耘老师抽出李泽厚取道新康德主义(康-黑之争绕开黑-马之争),由“人”及“主体性”(“社会”“文化”“个体生命”/“现代”“传统”“安身立命”),由古今之争定位中西之争,后辈面对作为康德阐释者-后康德探索者的李泽厚(情本体),引入了韦伯、海德格尔、施特劳斯,丁以实体=主体之哲学判摄—“主体性哲学无法思维这个被它呼唤出来的时代了”,“启蒙归根结底在于对于理性的积极态度”。几篇取道狐狸-甘阳的“政治保守主义”,对于政治儒学的评判也颇有见地。
-
Partisan08-14思想方面自然深刻,一些描述也相当精准,“当代公共知识分子不幸感情用事者多,理性行事者少。往往是激情洋溢的理想主义、冷漠厌倦的犬儒主义与玩世不恭的后现代主义交替发作,将理论、理想乃至教义混为一谈。”
-
浅斟低唱08-11首章“三十年思想史”宏大而雄辩,“文化民族主义”是为续篇,两章对读,乃解其义:历史性地认识自身。“古今之争”强调“如何认识”,“将错就错”意在“如何行动”。因此,“真正明智的古典派不会在言辞上强调古今之争”,实质性的古今贯通必然要求论述上具有双重出发点:现代共合国与儒家传统。但这一双重出发点如何在思想史中展开?这是第二篇的旨趣所在。“儒家之断续”,所纠葛不清的关键在于“何为现代国家”这一根本性的题目。从大同立教到新民说,再激跃至民主与科学,这一结果是“救亡”的逻辑展开:“救亡的历史目的乃建立现代国家,而现代国家的正当性论证只能来自启蒙”,反之,如何理解现代国家也将决定如何定义启蒙。因此,“探索中国现代性的实际根据”,并最终以《儒家与启蒙》为题是对“古今必然冲突”或“古今截然对立”的破题。
-
小小_崇延潭07-17十年前的文集。软文多于论文。第一编中:《启蒙主体性与三十年思想史——以李泽厚为中心》是整体对八九十年代中国思想界的问题域梳理与思想史总结,《文化民族主义:刺猬的抑或狐狸的?》围绕甘阳梳理八九十年代的“文化——政治问题”,可以视作第一篇的补充。第二编中最后两篇梁漱溟和儒家与马克思主义较好。上述皆是软文,但软文所囊括的思想史梳理却很见丁耘的学术功力。第三编论文居多,一半是对学术翻译的讨论,《是与易》最佳。以上三编未提到篇目看看也无妨,适合午后休息。
-
爛貓08-02作者从不同维度梳理了近现代的思想史学术史,最后提出了自己的哲学观点“遮是显易”。论述中提到太多人及其观点,但是展开并不充分,这显然是作者才气的体现。最后的理论部分,以批判海德格尔及其代表的欧洲存在论展开,试图引出自己主张的中国哲学观点,似乎还未能吃透中西哲学,表达上显得缠绕含混,这一问题延续到了后续著作中。期待作者打通任督二脉之后的文章。
-
Willionvii04-15我其实真的很想打五星,但是看到最后一篇文章真的不能打出来五星了。几篇回顾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状况的文章非常棒,当前儒学的政治论述非常好地整理了港台新儒家与大陆新儒家的不同,也批判性地总结了牟宗三搞出来的那套东西,算是给了一个历史性的评价。儒家与启蒙这篇小文章很好地阐明了救亡与启蒙之间的互斥,儒家对当代中国政统的ambivalent position。最后的生生部分这次再读,我终于懂了一些。整体论述是从海德格尔的无蔽/遮蔽-阴阳-生生,关系链第一部分很震撼,天地的概念别开生面,后面用生生来返回批评海德格尔我觉得不可,这个链条不一定可逆。最后一篇商榷真的简直了,先是阴阳怪气最后是互捧,我不知道商榷的意义在哪里。
-
輞川04-09读了新收入的文章,依旧很好
-
Deputize05-27对我来说,包括包装了新儒学的,哲学始终是无法攀登的一座山
-
愚公01-10丁耘,复旦大学教授。本书是其撰写的启蒙、儒学和哲学文章的合集,在经过五年的增补后,这部书的线索和脉络更加清晰可见了。虽然,作者将儒家放在启蒙之前,但是在文章编排的时候,显然是把启蒙放到了第一位,也就是把李泽厚放在了全书的开篇,其实意味着全书的导论是围绕着李泽厚问题展开,所谓李泽厚问题,其实就是指八十年代以李泽厚为中心形成了康德启蒙(自由主义)、海德格尔-施特劳斯(反现代主义)和新儒家(文化保守主义)三股浪潮,因此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本书的编排,就能看出作者本身就试图调和三种主义,因此必然会引发第二个人物甘阳,我们所熟知的通三统,其实就是李泽厚问题的解决,但是三者的调和只是理论上的,自由主义、新左派和保守主义的斗争,显然并未停止,而作者依然维持了三者的独立。一分为三,而不能通三统。
-
艾多斯02-20八十年代以来,从青年马克思的人,到康德的主体性,到海德格尔的此在,到施特劳斯的政治动物。
-
y03-171969年生于上海,父亲丁凤麟文革前从华东师大历史系研究生毕业,导师陈旭麓,1987本硕博复旦十年,2005年在复旦一批从事人文研究的青年学者成立了“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丁耘老师他们这个读书会小组就放弃读西学的东西,合并专读“五经”,2011年四十二岁出版,c.f. 论西方哲学中国化的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