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

读书评论:
  • Sugar Lady
    02-24
    冲着写作的逻辑和行文的路数,就值得了。精妙处多些论证会更佳。
  • 连殳
    10-02
    方法论意义上是柯文中国中心观的先声,使用内在参考点,从一个边缘知识分子切入一个西学开始东渐但真正意义上的维新还尚未到来的时代。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困惑、以及怎样程度的变革是他们能够接受的。除此以外作为人物传记也好好读。不知道为什么王韬穿着长袍马褂驻足巴黎街道的画面久久挥之不去。
  • Dr. Caligari
    01-07
    精彩呈现了一位变动时代知识分子充满张力的思想世界,如果说孙中山是从一到百,王韬则真切是从无到有,所以某种意义上王韬比孙中山更新。开创期的特点则是思想的混乱矛盾、无法自洽,这一方面是时间转变的轨迹,另一方面又是首批进行思想转型士人的特点。例如线性进步历史观与循环史观的交错、民族国家概念与中国中心观念的纠葛、德与力的较量、西方思想与儒学作为人类普遍根本价值的冲突等,可以说到严复与梁启超的一代,新世界观已基本取代了旧世界观,而在王韬的时代还可见新旧观念暧昧交杂的特征,所以王韬着实代表了过渡时代的思想状况。维护儒家价值同时支持改革并不稀奇,但王韬并没有陷入经典的体用二分,而是以近乎忒修斯之船的把戏指出维护根本价值的方式就是修改它,可以说是开康有为先河,也是为保教和保国这一经典争论提供了另辟蹊径的解答
  • 凌辰
    08-15
    虽然对王思想的来源挖掘不足,但的确是以小见大的典范,很多问题地追问仍具有提示意义。
  • 麻烦你,我要鱼丸粗面。
    07-27
    大热天里好几本书都草草翻过,这本要细读了
  • 非我
    03-01
    最后一章很好。“19世纪开始逐渐与西方文明接触的中国文化绝不是没有生气的。它充满着紧张、矛盾和各种问题,完全可能从它自身内部产生变革的冲力”“就他们而言,沿海没有产生变革的冲力,毋宁说,沿海产生了新的问题,并把旧问题塞入了新的认识框架之中,提供了根本不同的解决(新、旧)问题的思想和技术宝库。这样,沿海改变了固有的变革冲力赖以操作的背景。”
  • 以逆为名
    12-09
    王韬是第一代立足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改革家,他兼具传统中国的文化基础和广阔的西方视野,为中国应对外部冲击给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但必须注意到的是,王韬并没有官身,“虽然改革家一词明显适合王韬,但用它也未必能恰当地区分开提倡改革与实行改革的不同”。他真正身体力行的是通过创办新闻事业,将西方的信息与个人的思考结合起来,并传递出去。纵观其改良主张,更多的偏向于经济、技术、军事和教育领域——尽管都是为了富国强民,这一时期的变革层次尚未能如更晚近的严复一般进入到思想和政治的深水区。作者在最后一章提出了沿海和内地改革者的区别问题,并极富见地的归纳了全面文化变革的阶段论,这非常近似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Social power determins rights through ideology),很有意思。
  • Jaguar
    07-13
    王韬或许代表着某种新兴资产阶级或改良地主,亦或是某种邪恶的买办。但是其人生和经历,却远远比一些概念更加丰富。游历西欧诸国,结交传教士,拜访洪仁玕,与李鸿章幕府的密切联系,办报纸,流亡。当西方前所未有的进入中国之时,王韬成为了一种象征,一个普通文人在转折年代经受的自古未有过的挣扎和彷徨。
  • 任东风
    06-28
    书是好书,是一代奇人王韬的公认传记。相较于旧版,中信新版无甚改进,也就是行间距大了些,原本的脚注变尾注(讨厌尾注),在厚度上几乎是原书的两倍,可怕。
  • 延陞
    06-26
    柯文早期作品,“中国中心论”的雏形可见于对此书的反思中。本书既是对王韬本人的传记描述,也是对洋务一代的知识分子做集体侧写。柯文虽然谈到了王韬在新闻史中的重要地位,但全书有关报刊的描写微乎其微,只有第三章特意谈了谈,“王韬作为记者和政论家而‘达’”这一论断没能铺展开,后面只是把思想按照教育、经济、政治梳理一遍。结尾提出的沿海开拓与内地生效的结构很有趣,但城乡的分野可能不只是传递而更多是分裂。
  • 夕颜
    11-14
    补记夕颜小号07/18。晚清睁眼看世界又一人。人生经历颇为丰富。科举失败,流落上海替教士翻译文书,寄信太平天国苏州将领,被迫流亡香港二十年,创立报纸,游历欧洲日本,创作第一本关于普法战争的历史著作。提出铁路、海运、机械化工厂等措施,但仍未跳出儒家治国政治格局。一代代人士救亡图存,方有今日中国。
  • 安波尔
    11-20
    略失望,大概是第一次读柯文的作品,期待过高吧。书中的观点显得相当松散,也缺乏必要的框架和深度。比较有趣的篇幅是探究王韬作为一个深受儒学教育浸染但却从未取得仕途成功的学者在晚清西方冲击下,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评估、调整、自洽的过程:如何界定改革的深度以保留足够的中国传统;旨在无为的儒学中国如何跳脱循环史观以重新强盛;如何在推动西方技术发展的同时保持对中华文化的自信等。
  • 江南逢
    09-04
    「不要忽视中国历史中那些与西方文明类似而不被人注意或较难单独挑选出来的方面,其一,我们可以从中对人类、对人性的内在困境的基本反映作一反思,其二,我们能毋庸置疑地设定,在中国文化和近代西方文化相重合的地方,近代中国人就不太需要抛弃早先的思维习惯,而应更多地强调连续或复兴。」
  • 借我一生
    02-23
    王韬和容闳是同时代人物,但是不同是容闳是从小接受西式教育并获得哈佛学位,而王韬是儒学根底成年后通过传教士开眼看世界。生活上王韬也是传统的,而容闳妻子是美国人。发展方面容闳曾为曾氏赴美采购回国建厂并参与童去美国计划等。而王韬并未得到大人物重用,但是多年生活在上海香港,并去英发日本开眼看世界,属于比较早接触世界并提供很多新鲜思想的知识分子,办过《循环日报》。
  • momo
    04-05
    “王韬对于历史学家的重要性并不在于他实际上构成了这一巨大历史画面。王韬的重要性在于他作为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人能够使人了解这一画面,说明这幅画是怎样构成的。”
  • 被静音的万川
    07-19
    从家族主义向民族主义转变的第一代中国人。
  • 静静
    08-02
    补卡 2020—26 柯文的成名作,也是史学领域中国中心观的首次提出,写的很漂亮,作者以王韬为例论证了19世纪开始逐渐与西方文明接触的中国文化绝不是没有生气的。它充满着紧张、矛盾和各种问题,完全可能从它自身内部产生变革的冲力。
  • 去你爹的
    07-25
    开拓者和生效者的理论框架以及沿海内陆的二分法很有效率,美中不足的是“变革”被单向度地等同于西方化和思想变革,而内生的“变革”则被空置。对这一点的反思可能构成了10年后中国中心观的史学研究方法的雏形?
  • 梦已隔江南
    02-17
    研究一个人的价值,可能不在于他是历史创造者,而是在于他是一个历史经历者,透过他的思想和人生,可以看到清末第一代意识到西方冲击的中国知识分子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