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虑20世纪
读书评论:
-
Orpheus06-26我们的知识分子在哪里?
-
朱阿宝11-28当代最重要的左派公共知识分子托尼·朱特的精神自传。二十世纪的智识史不仅是民主与法西斯、左与右、自由与极权之间的斗争,更重要的是,在那些可怕的乌托邦梦想粉碎之后,仍须召唤一种政治伦理与理想主义,“让社会中的失败者恢复尊严和自尊,是标志着20世纪进步的社会改革的中心纲领。”
-
甘草披萨09-20如想系统读托尼朱特作品,本书其实应该是第一本,沿着他的人生轨迹,了解他的思想脉络与他的著作,结合朱特的人生,也许这样并不常规的传记恰恰最适合也最贴切——“小我”并不重要,融入动荡而风云变革的20世纪的“大我”才是真正想与最后的渐冻症的时光赛跑留下的印记;从年轻时反对越战到日后反对伊拉克战争,纵观他们所有的“议题”、所有的思虑以及对所有社会形态的讨论,朱特自始至终与他的《责任的重负》中书写的三位伟大知识分子一样,站在正直公平正义的一边,无论因此受到多少批评抨击,对他而言这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这才是真正的“责任的重负”;正如书名,不仅思考,更是深深忧虑,朱特的勇敢真诚令人动容,再一次感慨多文化多元背景真是易出卓越人才;评朱特“讲真话”可不是泛泛之说,真的,还是那句话:且读且珍惜
-
hc12-18读到最后竟有“美国人应该多看看”的错觉。恐惧的政治让人联想到最近的川普,对于历史知识的匮乏反而容易被政治操纵,两者无法以一概全。朱特不愿意为其他人屈从自己的观点,言谈间有一股油然而生的自信。对谈看的挺散乱的,前面的叙述反而看起来更加入心。
-
凱特根斯坦11-05斷斷續續讀了大概一個月吧,受益匪淺的一本書。比較適合讀完朱特的大部分作品再來看,需要補的歷史比較多。第六章東歐知識分子談得相當好,第八章美國尤其當下語境讀。
-
snow09-18堪称完美的对谈,把朱特的个人经历和思想发展以及对20世纪历史的考察究问密切地糅合在一起,展现了朱特以历史学家之身份尽知识分子之关怀的独特风貌,他那超越自身背景的宏阔视野、能够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的历史学技艺、通过区分“大真理”(big truth)与“小真相”(small truths)表现出的知识分子真诚品格、对“政治必须是道德的”的信念坚守(对社会民主主义的辩护)、以及作为评论家的远见卓识,在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一本历史、传记和道德论著”:“这是一部有关欧美现代政治理念的历史…也是历史学家和评论家托尼·朱特的精神传记…这是一份关于政治理念之局限(和更新能力)与知识分子在政治上之道德失败(和道德义务)的沉思”。
-
timeregister06-21朱特生前的访谈录,读下来超预期。每个章节对应朱特的一种身份,围绕这个身份谈20世纪的人和事,很好看。
-
韧勉11-28托尼·朱特的学养总是让人觉得概论至上缺乏自己的真知灼见,用一个复杂的犹太背景,加之宏大的理论结构,黑暗的感觉笼罩其中,其实啥也没有新知。
-
阿伦不特06-25前8章即前370页非常地道,深刻透彻且足够坦诚,无论朱特还是访者斯奈德,均见不俗功力;后70页则多东拉西扯,开始漫无边际跑题,猜测是朱身体状况恶化及斯准备不足双重因素所致,很多话题不只涉入太浅甚至观点极其突兀、荒谬,一叹。综合看,是本值得细读的好书。译文也地道。译后记则冗长啰嗦傻B至极,完全可直接砍掉。
-
zh06-14朱特的问题在于,同他的思想导师伯林、阿隆一样,把自己的立场仅仅局限于一种实际上是肤浅的道德判断:拒斥Big Truth,拥抱Small Truth,可这种为适应廉价政治正确的身段却反而标识了他们对自己谈论的问题实质缺乏了解。广义上的右派,他们的“道德主义”所以看起来高人一等,完全建立在这样一个背景上:马克思以来的(后)黑格尔主义者想要使历史哲学化,并寄希望于在此基础上找到那把破解历史谜题的钥匙,而几百年来的历史事实证明,这些尝试和信念似乎无一例外都失败了,于是卡尔波普这样的人就跳出来把20世纪极权主义的“伟大”实验归结到柏拉图那靠不住的形而上学狂热。换言之,朱特这类人之所以固持一种自由的保守主义观念,完全是因为他们在哲学与政治的复杂关系上无能为力,因而为保险起见,只好停下了自己的脚步。
-
成知默07-062018年已读067:这本书让我想起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托尼·朱特的个人生平与人生最后一段时日的理性对话所串联起来的精神传记,构筑了作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与演变史,也是20世纪欧美世界的政治理念史,以及萨特、阿伦特、伯林、阿隆、霍布斯鲍姆等知识分子对这个世界的批判与思考。两次世界大战、法西斯的崛起与反法西斯战争、犹太人大屠杀与犹太复国主义、战争中的东欧与苏联、马克思与共产主义、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大萧条、冷战与全球化等,朱特与斯奈德的对话几乎涵盖了20世纪政治与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两位对谈者的智识表现,也展现了一代代知识分子不献媚于权力与公众、在宏大的真理与渺小的真相之间,孜孜寻求真相的道德与操守。对20世纪欧美史及思想史熟悉度不够,需要补课。
-
江海一蓑翁05-04托尼·朱特和同事斯奈德合作完成的对话录,将朱特自己的生平经历,和二人对于20世纪诸多重大命题的反思巧妙结合在一起。由于朱特的犹太背景,以及在他出生时,20世纪进程已经过半,因而这本对话录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强的个人化色彩,比如着重分析了纳粹对于犹太人的大屠杀、犹太复国运动和东欧二战后历史政治变迁等内容,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大屠杀之于现代性,东欧变迁之于社会主义和二战后世界格局演进,都具有全球层面的非凡意义。这种融个人生活经验与宏大历史叙事于一体的写法,跟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所津津乐道的学术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
-
三辉君06-30朱特在生命尽头最关心的不仅是作为历史学家如何“思虑20世纪”,还有在面对全球化、移民、伊斯兰恐怖主义等复杂问题的21世纪时,我们如何“避免更坏的世界”。
-
愚公04-04托尼·朱特的回忆录,这不是他亲自手写的一部书,而是与同事合作的一部对话录。这部书与霍布斯鲍姆的回忆录有着顺承关系,如果你仔细阅读本书的主题,就会发现他们将二十世纪作为反思的对象,并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他们都是欧洲到英国的移民,都参加过马克思主义运动,而且都以欧洲或者世界作为研究对象,虽然朱特的写作更个人化,有思想是写作的特征,但是我个人觉得朱特的写作更加接近于思想史,而远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史写作。在这部书中,朱特反复强调了马克思或者共产主义运动与欧洲乃至社会的联系,这种联系是血脉上的,虽然朱特与霍布斯鲍姆那种深度参与不同,但是他们两个人对于共产主义运动的反思都是令人动容的。书的最后一部分涉及到朱特在美国的学术生涯,欧洲与美国的对比频繁出现,这也是史学家喜欢比较的特点。
-
宫保鸡丁05-03看到《纽约时报》上朱特遗孀关于这本书撰文:“在这个不合时宜的时代,思想意味着一切。托尼对思想的关注超过了任何事物,甚至超过了对朋友以及某种意义上对他自己的关注。他真的相信,思想远比他自己更重要。他无法不朽,但思想可以。”不行了让我去哭一哭T_T
-
维舟06-28比预想的好,很多值得回味的思考。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自传,倒不如说是知识分子对“何为更好社会”的一种政治关怀和思想历程。译笔也很流畅
-
5705-21阅读的速度会因为这样的书骤然慢下来。在智识层面它难以消化,而在个人层面,它提醒了我所向往的那种抽象的快感,以及自己身上难以克服的具体的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