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读书评论:
  • 野原新之酷
    10-19
    寥寥无几的幸存者在荒野上大声疾呼,终生控诉。
  • 千江阅
    06-23
    虽觉得此书很有思想深度,应当细读,无奈句式文法绕得头晕,实在吃力,也许因为读的时候高烧,脑子跟不上,看到那么高的评分,都不敢喷了,等状态好的时候再翻翻
  • 自娱者小五
    02-15
    这几乎是一本哲学书,作者以很优雅的姿态回顾不堪的过往,他绕过了很具体的经历,回避反复的控诉,用一种很克制的口吻剖析人性百态,比埃默里明明更加带着“知识分子”的骄傲。我似乎有所觉悟,人性的边界是很难琢磨的,善良在水源有限的时候边界就到最亲近的朋友;恶意在面临审判的时候边界就退缩到自我辩白,全书写“卡波”和知识分子的两部分我很喜欢,还有一个观点单独回味让我很是心有戚戚——“那些沉沦到底的都没有回来”,真正优秀的人,囿于有所坚守无所适从,可能就真的彻底消失在晦暗的历史之中了。
  • 海扬尘
    08-17
    一个人能写出这样的文字,他怎么能接着活下去呢。所以作者最终还是自杀了。经受折磨的人对于人性的信仰在遭受第一个耳光时就崩塌了。然而他余生都在致力于唤起人性。他知道人生活在一个暧昧不明的世界,绝大多数的罪恶都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干下的。祈祷一切不再重演。然而“已有之事,后必再有”
  • 蓝色的汉堡
    08-09
    他把所有人看得太高了,我们需要这样的作者,哪怕他们的声音对真正的未来没有丝毫帮助。
  • 麦克默多的浮冰
    06-28
    从奥斯维辛集中营死里逃生四十余年后,1987年,普里莫·莱维在家中坠楼身亡,以最令人心碎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终其一生,莱维都背负着自认作为“最糟糕的人”才得以在奥斯维辛幸存的内心折磨。正如埃利·维瑟尔所说,“早在四十年前,莱维已死。”而余下四十年的生命,都是为了定格那些骇人听闻的灾难见证,为了抢救一个时代最悲哀的记忆,一种“几乎无法交流但又必须交流的特殊经验”。但作为“最糟糕的、最容易适应环境”而幸存下来的人,他永远将自己的记录视为寻觅为自己辩解的理由,于是他只能竭尽全力去为那些完全不属于自己造就的罪恶赎罪,然后在记录下那些最沉重的苦难、审视和怀疑后,以残忍的方式,兑现一场迟到的淹没与归位。莱维一跃而下,就像水消失在水中,汇入那些消失于灾难的杀戮、再也回不来的最好的人类。
  • 鱼更
    09-28
    以近乎学术论文一般的语言深刻而冷静地剖析奥斯威辛及人性,Levi从来不曾使我失望。一个时代的良心。
  • NIKI
    11-07
    作者说着说着就变成了“一个也不饶恕”
  • 坚定躺平的锡兵
    04-19
    其实不是回忆录 ,是反思录。大概经历在作者之前的作品里已经讲得很多了。这部书并没局限于具体事实,而是在讲集中营制度如何激发人性之恶,在事中,也在事后,对压迫者,也对被压迫者。
  • bird
    09-06
    普利莫.莱维走出那“仰求上帝是耻辱”的奥斯维辛,没有做一个沉默着消化苦痛的人,或是大声倾诉证实自我卑贱存在的人,他回望思索那漫无天日的心灵浩劫,直至被复苏的尊严拷问而死。读这样书的总有一种末日前孤寂游荡的颤栗感,惊叹之余便能瞥见其竟皆是现实。那团阴云依旧漂浮在头颅之上,正趁没有火烛引领的时刻覆压直下。
  • 晓林子悦
    02-17
    想了很久,如何表达我的感受,无法诉诸于口,我的浅薄是对作者的冒犯。假如我们有限的人生里安排了一些位置给阅读、给思考,这本书的序位应当尽量前置。
  • allison
    02-02
    莱维生前最后一本书,将最重要的几个话题做了简短而深刻的总结。仿佛只有写完这本书,才完成了使命,才允许自己死去。
  • 不饿霸
    10-05
    我们应该直面我们的本性。懦弱、无知、残忍。不要试图用无可奈何或者不知情推卸我们的罪恶。
  • 赫恩曼尼
    11-15
    在大多数的情况中,解放的时刻既不令人高兴,也不令人轻松。因为大多数时候,解放的背后是毁灭、屠杀和遭受的痛苦。当他们感到自己重新变成人,也就是说,重新肩负生活的重任,人们便能感受到悲伤:失去亲人或家人离散的悲伤;身边人们广泛遭受痛苦的悲伤;他们自己耗尽了精力却无药可救的悲伤;在瓦砾堆中,往往是孑然一身,重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的悲伤。并非“快乐是痛苦之子”,而是“痛苦是痛苦之子”。仅仅对于某些幸运儿,在某些特定的瞬间,或者非常单纯的灵魂,脱离痛苦才能带来快乐,否则总要伴随一段时间的深深的痛苦。
  • 把噗
    06-21
    近来读过最棒的一本。可结合《死亡特雷布林卡》一起看。
  • 成知默
    05-20
    当在纳粹集中营所发生的现实与似是而非的书籍、电影的差距越来越大,当历史事实越来越遥远的时候,作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作者以书写建立了历史断层的桥梁,对纳粹极权主义进行完全的揭露;在纳粹集中营充满暧昧与矛盾的灰色世界里,作者以局外人式的冷静和怀疑,怀着幸存者的羞耻感和罪恶感,对善与恶、正与邪、加害与受害不妄加判断,不简单粗暴地进行绝对区分,对道德的模糊与人性的缺陷进行反思,呈现了那个极端环境下错综复杂的真相与事实。
  • 司徒醒醒
    07-25
    “这不只适用在集中营里”,这句话反复出现,让人清醒,集中营只是把人性中的各种复杂极端明显呈现了而已,而其实,这些复杂缠绕敏感的颤动挣扎波及每时每刻都暗香浮动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这也许是除了勿忘历史以外更刺进现实的意义。
  • 远子
    07-07
    冷静、清晰、有力。看的时候一直在想,作者都反思到这种程度了,还能好好活下去吗?再翻到作者简介那里一看,发现他最后果然自杀了……这本书描述了许多我从未想过的事情,比如作为“大屠杀”的幸存者,如何看待尼采的作品、如何回应“你们怎么不试图反抗”的质问、如何看待越狱类的影视作品等等……同时,它也有力地削弱了我以往所持有的虚无主义立场。有罪就是有罪,用全人类的原罪来进行辩驳或者反思,是一种“道德疾病”,一种“美学上的故弄玄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