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问学记
读书评论:
-
蓑笠翁11-17唐德刚的史书有点太史公的味道,"故事性和评论俱佳.他提出的"历史三峡"的概念我觉得很重要.在中国这样一个专制传统太强大,政治智慧太发达,疆域如此辽阔,差异性又如此之大的国家建立现代社会确实如穿越三峡一样需要时间和耐性,当然,不能因为艰巨性而掉头,这是一个原则.另外,这本<袁氏当国>可能是<走向共和>后半
-
黑海沉剑02-26大丈夫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
丫丫09-22学问人生。不求是贵,少病是寿,够用是富,无欲是福,感激是喜。
-
云海帆影11-11思想值得细细品味,就是比较杂乱
-
不悦强学读书记01-28许倬云,生于大陆,先后求学于台湾及美国,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辗转在台湾、香港以及美国多所大学任教。身体有缺陷,不能正常跳跃奔跑。身残志坚,对于生命的执着,使得他做事笃实认真,凡事都尽力竭诚去做。许是与余英时同年生,文章中有流露出对余的钦佩。但是许的书籍也是十分多产的,虽然没有读过他其他的著作,从本书来看,许的书还是值得一读,他治学与做人的态度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本书给我最大的益处就是许先生最后把人的终极意义这个问题给说明白了,他从西方两河流域、宗教推到印度,再回到中国。一一列举不同地区的安身立命意义的演变。“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命由天降,性由命生。我国阴阳五行的观念是把对人生的追寻归结到自然秩序上,人生的意义就反映了自然秩序的和谐。人能够在活着的一生中成全自
-
白衣12-12原指望看到封面上写的“治学门径”,结果只是浓郁的抒情感和泛泛而谈,指导或者干货那是几乎没有。
-
daphny02-22这是读过许先生的第二本书了,和第一本万古江河比起来,这本回忆录性质的小品文亲切许多~ 也终于理解了西西弗的执着,“我不知道哪一次石头能屹立在山顶不再掉下来,但我知道石头它自己不会爬到山顶去。”
-
阿墟11-21太泛,不如談話錄遠甚。
-
愚公12-21许倬云,江苏无锡人。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主任。本书是许医农从江河文丛中选出来的文章编辑而成,作者虽然是许倬云,但是编辑者其实是许医农。这部书,其实是文集构成的,单篇文章都不长,内容也不复杂。内容包括几部分,第一部分是回顾与感怀,第二部分良史与君子,第三部分从知识到智慧。这三部分,分别对应了个人回忆,对于学术界前辈和同志的回忆,最后一部分是对于历史学和考古学方面的讨论。这些文章中,有些文章写得很好,比如对于严耕望的回忆,对于李济的怀念,对于钱穆的回忆,还有对于王小波的纪念文章。最后一部分里,有几篇文章是谈到教学,写得也很好,告诉教师,不仅是要教知识,还要教智慧,不过智慧真的能够在教室里传授吗?
-
此情做梦呢07-28两次出差坐高铁都带的是它。工作忙是一回事,心气浮躁才真看不进书,高铁上心情跟平日不同,看进去一点。书的副标题是《从知识到智慧的追寻》,极贴切。许倬云一生治学,有坚定的理念贯穿始终。即使写平常文章,怀旧忆往的,也一直在讲自己悟出的道理。言语恳切,让人获益。他论时间与空间,论科学与信仰,论社科历史与技术科学,都是从知识到智慧的追寻,孜孜地以金针度人,讲方法,讲态度,以毕生所获启迪后生。又冷静客观评价师友同侪,虚心汲取新知识,如此平和,无烟火气,真是难得。最后一部分过于专业,没有读完。读过的部分获益匪浅。
-
碧心05-17读过一点,可以随便读读还不错~先生的气质很吸引人!有空再读。书中说的知识分子其实有一种宗教精神,求学中有类似宗教的经验且知识中有价值。这个说法吸引我!
-
白06-10关于求知的那一小段,读了两遍,很受鼓舞
-
海阔天空祝沽笙04-17非常真诚的学术回忆录,他和李欧梵先生相似,都属于"狐狸"型学者,有非常广泛的学术兴趣,眼界开阔,受教育背景亦有共通之处,听他们娓娓道来读书与治学的点点滴滴,对刚入学术之门的我辈而言颇有启示意义。不得不赞一下许先生深厚的旧学功底,内中有数篇文字读来实是诗味盎然,神采飞扬,一位杰出学者的修养底色尽收眼底。
-
恪彥12-26不求是贵;少病是寿;够用是富;无欲是福;感激是喜.藉此五福,睡前煲碗"鸡汤".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