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上桃花无处无:倪瓒的空间创造
读书评论:
-
路灯01-14朱良志研究文人画常常以关键词入题,读者容易把握其论述思路。谈倪瓒以“幽静、幽远、幽深、幽秀”四幽组成对其风味的讨论,谈及其空间,则以“萧散、小景、寂寞、泛泛”为题。除了传统观点,也有对倪瓒一些别有新意的解释,推荐。
-
寥落白门11-12不是太懂,是我的问题。
-
细补11-01整本书主题几句话就讲完了,然后翻来覆去重复,词句堆砌,故弄玄虚
-
英俊的红发卡利06-16中哲在艺术史上的阐释应用。解答了我对于倪瓒其画与文人画传统承继与变异关系的困惑。倪画萧散空寂之笔的由来或许确实建立于其体悟冥想之上,但知人论世的篇幅是否能够相对裁剪,更专注于小画体现出的“世界”呢?哲学对绘画艺术本体的侵袭值得警惕。
-
Francium10-02一个幽字,能分出这么多层次,佩服佩服。前半部对画面格局的辨析,后半部对诗文境界的琢磨,都达到了常人难及的深度。但讲起哲学来兴之所至有点上头,没合上倪瓒冷眼观天然的散淡气质。
-
亦大09-27倪瓒的画像是矛盾体,愈小则大,愈浅则深,愈静则动,愈疏离则沉浸,欲语还休。程式化的题材、“一河两岸”少变化的构图、干枯虚化的笔触,萧瑟、迟滞、收敛,静寂、无垠、永恒。在我目前理解,倪瓒是山水画家的一个极端例外、文人画家的极端典型,自成一体,不可模仿和复制,过于程式的绘画技巧,是以画为媒,将画作为承载他价值观、宇宙观、人生观的媒介。本书以画(画面、画题,他人题字和评价)论画,参照古今中外艺术理论,讨论倪瓒画技法、内容、意境风格的成形,以及背后的个人志趣。上篇读着思路比较清晰,下篇读来有些轱辘话,淹没在作者的华丽辞藻间,我尝试了几次都忍不住走神,便读得囫囵了。
-
草乙IV09-24当识太虚体 勿随形影迁
-
琉璃仙人07-17“遗其爱憎,出乎内外”“云行水流,游戏自在”
-
仓奈先生06-17倪瓒的缥缈,不是笔墨的缥缈,也不是用思的不可捉摸,而是深邃的空茫的智慧,表现的是对人生的透彻觉悟。之所以重微茫,是因他需要一双迷蒙的眼,淡化这世界对他的钩牵。他需要一种无分别的形式,来敷衍他去留无系、不有不无的纯思。
-
阿隽隽05-01「静看明月写敷荣,白螺杯里酌沧瀛。」
-
拙名01-13几个亮点:一、没有一上来就给倪瓒套上一个洁癖的帽子,并以之展开讨论;二、倪瓒之“逸气”并非宋人之“不平之气”,更不是对异族统治者的愤懑;三、没有将倪瓒晚年的漂泊经历与其固定下来的绘画程式简单地划等号;四、“因为隔,就有望”,虽然倪瓒在被“隔”的此岸,此身“无往”,心则可致之…对“一江两岸”式构图的诠释,极妙。亭、树、影亦然。古诗文中常常有“望”的描写,此“望”非教读者“望”,而是创作者的“望”,可到了文人画这里,论者几无例外,最多考虑到观看者的“望”,这是有待深究的(不得不说西学影响之强大,谁让画也更难“破译”呢?);五、作者展示出了极丰富的国学底蕴,对道禅哲学的阐释令人叹服(在我看来,这是研究文人画很重要的一环,而不是美学的专属);六、文笔优美,赏心悦目,衬于古画佳构也毫不逊色。
-
黎戈08-28朱良志写文人画那是专长,这书应该是把《南画十六观》里的倪瓒篇给拆出来了……十六观大且重,看书时老怕砸着,这个小开本系列比较轻巧便携,而且喜欢某个画家也可以精准购买,价格也经济些。比起图文分开、图片全部后置书尾的《千佛》,这个图文是融合的,边读美文边看美文,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