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中国人

读书评论:
  • Wpoooooooh~
    02-03
    读此书真的可以让你变成痛苦的中国人
  • mumudancing
    05-22
    观察者介入,观察者分心。正如略萨所定义的作家,彼得·汉德克绝对是一个“纸上恐怖分子”。
  • Berlinka
    09-29
    非常“汉德克”。终于把全本读完。偏政治色彩的游记和随笔比前小半部分的《痛苦的中国人》,更显现出一个在现实世界里头脑清晰、拥有刀子般犀利的情感的一流作家的质地。他的良知,并没有因为他实验性的文笔而被淹没,他对陈词滥调的怀疑精神,也并没有随着文笔理路而迷失。这本书迷人的地方,不仅是描绘出的对南斯拉夫“正义之地”的探寻路径,更在于对诗性正义的真正理解。值得所有沉迷于“纯文学”和“写作实验”的作家们从头到尾阅读。
  • FermeFaon
    10-11
    “中国人”只是隐喻,隐忍,琐屑的洪流。
  • 金嵩荐
    12-04
    阅读体验,第一章是、作者是生活的旁观者,他以旁观者的身份在休假的途中去体会当时的感受和遇到的人与事、没有过多的评论就是娓娓道来此时此刻的内心独白、但是作者一定是孤独的人,他对世界没有参与感、只是一个淡漠的细腻的生活阅读者、我不觉得他真的心无波澜,他在机场与陌生女子的一夜情,以及他看到一对情侣在桥上去翩翩起舞时联想到她们一起掉入河水中的聆听,体现了作者对爱的精神层面期待、他在第二小节文末也明确的讲到你就是缺少爱,这是自我的对话、可像作者这种人真正有爱必定会感到麻烦、他请假抽离生活就是为了远观琐碎的俗世,孤独又碎碎念的人没办法忍受生活的庸俗、这也是作家们的本质、他们没办法平衡现实世界、太进入生活就会变得平庸,他们不接受平庸、所以他们只能故作镇定的拧巴的活着、
  • 海韵
    10-11
    与其说这本书是旅行游记,不如说它是亲历者以讲述的形式写就的文化随笔。作者的叙述涉及政治、经济、历史等各个方面,始终挥之不去的乡愁像一抹暗色映衬着他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欧和东欧的缺位之痛与解体之殇大抵类似,作为欧洲共同体的一部分,它们却自始自终只是流离在外、难以被认同的孤儿,饱受地缘政治和战争危机的折磨。当我们诉说“空缺”及“断裂”带来的苦痛,我们想表达的其实是对“归家”与“联结”的渴望,是跨越种族、语言、信仰的隔阂确认自身的存在价值。
  • 庄蝶庵
    06-16
    彼得·汉德克始终捍卫着独立知识分子的价值,这体现在本书所收的几篇中欧散记,背离欧洲的主流声音。但同名的小说,委实过于晦涩,主人公的精神漫游,充斥着茫然与苦闷,但无异于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作为对现代人的隐喻,自然可称精准,但作为叙事的文本,未免令读者痛苦。话说回来,彼得·汉德克要是在乎别人的苦乐,他也就不是彼得·汉德克了。这种文本在西方的存在,恰恰证明了文学生态的健全。
  • 巫山奇
    10-11
    说别人玻璃心的,麻烦解释一下书名。为啥明明书的内容跟中国人无关,还要叫《痛苦的中国人》?
  • 抱一君
    01-22
    我很惊讶,如此出色的一本书,为何豆瓣打分如此之低?这本书的书名是《痛苦的中国人》。从第二篇目开始才是最好的展示。我们深刻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谁设计了肢解南斯拉夫的念头?谁对南斯拉夫充满了敌意和偏见?谁挑起了战争?谁在鼓励战争?谁让塞尔维亚人被视为犹大?究竟谁该为这场充满恶意的肢解战争和残杀负责?媒体如何煽动偏见?欧洲强国们如何助纣为虐?宗教派系的斗争如何火上浇油?这个相处了很久的多民族国家,以如此血腥的方式解体,这一切如此深刻的警醒着我们。面对中国西部的种种情况,也足以让我们深入思考,触目惊心。
  • 李斯特杨
    10-11
    看完了汉德克的《痛苦的中国人》,愉快地想象小粉红们怒气冲冲的翻阅过程,将经历怎样一次没头没脑的文学教育,进而感受文学最大的特质——无用。剧情几乎没有,唯有放开自己的感官,尽量去贴近汉德克的观察者所陈列的碎片化的物件、场景、氛围,就像摩挲一件对于生活与时间而言太过昂贵的奢侈品。仅此而已。
  • Ezekiel0166
    10-10
    这本书只有名字里有中国人,爱国青年们要克制自己的冲动
  • 诺瓦利斯的蓝花
    01-20
    从这一篇,小粉红是可以想象出一条长长的辱华链。然后在谩骂中又逐渐恢复了莫名的优越感。
  • Kornel
    04-23
    真见着傻逼了,人书压根就没提到中国,而且是不是你国人都要喜气洋洋不准有痛苦?
  • 恶鸟
    10-10
    我喜爱的彼得·汉德克拿下诺贝尔奖,全部中文出版都已读过。他的文字已经完全抵达我内心最好的后摇,已经不需要人声和情节,只要谈论一座山的风景和一支淘金队伍在山隘相遇,或一辆洗干净的电车举起两支电线在阳光和灰尘里,就能捕获语言所有的魅力。更是超越文学进入政治游记随笔,比如这段“有人拿出一个出自波斯尼亚战争的纪念品,一个刚刚在去年秋天对塞尔维亚发射的战斧导弹的制导盒,介于半球、圆锥和迷你金字塔的形状,大家一时不知身处何处,并且再也没有什么好说的。”
  • 尼伯龙根
    11-10
    那些给1星的根本就没读吧
  • SIH空间创构
    01-19
    彼得汉德克真的是个文学大师,且很有性情,就是要这么写就是要表达些你们害怕的东西。《痛苦的中国人》行文方式最特别,读者似乎变成了主人公的眼睛,“听”着汉德克絮絮叨叨又连贯完整的发散观察,所有的文字补填了画面感,可以说是有才华的“场所精神”,痛苦的中国人这个形象代表了主人公内心的纠结和忍耐。后三篇游记政治倾向强烈,不太懂塞尔维亚、巴基斯坦这些历史的我只能读出对西方媒体的讽刺,这世界不论东方西方,外表内心,都是个粉饼糊脸的歌姬,聪明的装傻,虚假的真实,即使汉德克笔如刀锋,也改变不了什么,所以你看汉德克紧锁着眉头,因为他也需要找一个出口。但可惜的是,身边还是有很多蠢蛋,比如豆瓣上的一篇评价,说“最讨厌这种书了,作者都没在中国生活过就说中国人痛苦”,亲哥哥呀,人家汉德克压根儿没写你呀,压根没写中国呀。
  • 鼻炎患者恨春天
    11-13
    这篇的评价真是,小粉红的玻璃心也太夸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