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欲的悲歌
读书评论:
-
狄狄06-21汉德克的语言带点金属的冷感和硬度,他的句子有着清晰的边界,意义和情感被拢束其中,即便面对回忆母亲的题材,温情也不会从中弥散而出。正是这种克制和距离,营造出了一种超越个体际遇的巨大悲伤,悲伤于母亲那一代人所过的缺乏“主体性”的人生,“人们依照类型说生活,乐意看到自己具备了普遍性,不再因自我而受折磨。”妇女们有着一套默契的人际交往评价机制,“如果有谁谈的是自己,而不是信口东拉西扯,那就会被人说成‘古怪’。”“个性”只是作为骂人的词而为人所知。曾经崭露过个性的母亲自杀后,具有普遍性的葬礼仪式又彻底使她非个性化。小说中少有的光辉时刻是在母亲开始阅读儿子的书之后,她对那些文学著作并没有什么高深的见解,“她把每一本书读当做对自己生活的记录来读,在阅读中苏醒,通过阅读生平第一次袒露自我,学会谈论自己。”
-
VCENT10-27我感受到扑面袭来的痛楚、麻木。
-
曹星针12-23《无欲的悲歌》不错,《大黄蜂》完全是吊诡的文学游戏,实验性有,可读性无。
-
Y10-11他写母亲冷静的像个旁观者,嘲讽也是冷淡的,疏离是为了保护自己,其中有对至亲的不忍吗,或许嘲讽就是不忍本身。在杭州和毛毛吃饭,她突然问“你不觉得前面那个女孩很年轻吗?”“和我们一样啊,怎么啦。”“你再看看她对桌那个男人。”过没多久对面那桌传来了些不干净的话,毛毛翻了个大白眼又对我笑笑,像个倔强的孩童,她想起了什么呢。年轻的一代摔碎上一代的一切,然后拼命逃跑发誓再也不要活成那样,做够了坏孩子,才有在另一个人面前顺服的愿望。
-
paradiso08-3172年中篇《无欲的悲歌》极嗲,被德国吞并以及战后从东德脱离回国的奥地利人的心情乃至抹杀个性的国民性,对了一下汉德克生平才确认这篇没有自传性。66年长篇处女作《大黄蜂》堆砌细节只有实验性没有丝毫可读性
-
Desargues11-26《无欲的悲歌》的视点比起全知全能的记叙者来说,更偏向自杀者外部的观察者,这就使对自杀者的把握成为了不可能,“母亲”最终成为了一团不可测、没有存在性的阴影。《大黄蜂》特别像福克纳,前半段扛着尸体的部分说真他妈像《我弥留之际》
-
彼得潘耶夫斯基10-17《无欲的悲歌》在某种意义上是关于福楼拜的《一颗纯朴的心》的后设小说,其中也能看到每个中国母亲的影子。就像福楼拜在关于家庭女仆的故事中放下所有炉火纯青的形式雕琢而只是进行最平静的叙述一样,汉德克在这个中篇中声称自己回避了作为一个小说家天职的“虚构”:“但是在写这个故事时,我偶尔会对所有那些坦率和真诚感到厌恶,渴望不久后能够重新写些可以让自己撒撒谎或是伪装自己的东西,比如话剧。”他以福楼拜式的专注和自我剖析表达了对逝去不久的母亲的纪念。在描写“父亲”和“母亲”家庭生活中的敌对和别扭的时候,汉德克提醒我们,类似的场景和写法实际上沿袭了十九世纪的cliche:“没错:这种描述的方式就像是抄来的,从别人的描述中借用来的,是可替换的,陈词滥调,与所描述的那个时代没有关系,简单说就是:“十九世纪”
-
菇力果12-31她是,她变成,她一无所有。
-
fansy11-30“随后学也就上完了。学习不过是小孩儿的游戏而已。等完成了义务教育,年龄大了,也就没有必要了。女人们现在要做的是在家里演习将来的家务事。”儿时的女生玩伴都大都在初中毕业之后,出去打工了,又或者在家里分担家务,不久后便结了婚有了孩子。而受教育机会的往往都留给她们家中的哥哥或弟弟。那时候上一辈的传统想法都是“读书没用,反正女孩以后都要嫁人的,不用花那么多钱在她们身上,让她们出去打工还能多挣点钱”,在我看来她们的遭遇就像《我的天才女友》里的莉拉,像彼得汉德克的母亲,她们想上学,她们在上学时,感到过自我的存在,她们体内有些东西在觉醒。。。但是又有什么用呢,她们最后得到的是一张去往离开家乡的车票。
-
虾米01-16收录两个小说。标题作《无欲的悲歌》深刻反映若干年轻人写小说的一个毛病就是脑袋跑在笔头前面。作家代表叙述者跳出来宣告“社会化语言模式对个性的泯灭”,老实说书中除了身心俱病的老妈被医生不由分说贴了个“神经崩溃”的标签,并从得到慰藉(找到了患难与共的“共同体”)和最终绝望(身心仍然病着还病得更重)外,我还真读不出这本书中还有其他能让我强烈感受到这种“社会化泯灭个性”的东西的。也就是说,骨架搭起来了,肉没填满,或者作者根本就没能力去填满。同样写这种“模式”,艾柯的作品要让人信服得多。另一篇《大黄蜂》属实验小说,多造句练习。因为既无思想也无深度,所以你可以跟着作者一道联想、发痴、体验、咆哮。你可以一目十行,也可以跳着读。可以从第一段看起,也可以从最后一段看起。可以顺着读,可以倒着读,甚至还可以读出作者
-
铲铲03-03只读了无欲的悲歌,大黄蜂没有看下去,堆砌细节的意识流,感动的点在哪里?
-
巧克力可丽饼10-11我自然是冲着诺奖的名头来的,我一口气把《无欲的悲歌》看完了,不是很有魅力的文字,故事性较弱,多是一些细节、琐事,掺杂着作者的随想,无边无尽的孤独、无聊,恋爱、结婚、生子、做家务、喝酒、生病、自杀······人生终究只是一场场无意义的轮回。
-
小偷05-16精雕细琢的肤浅逻辑,故做聪明的遣词造句,语言上的行为艺术玷污了内容,像798里那些当代艺术一样让我感到厌烦。
-
Nikola Tesla10-12#我只能专注在一个事情上# 我买的是无欲的悲歌, 不需要多余的附加品。 大黄蜂看了确实不对胃口, 也许她更经典。这个世界又多了一个绝望的理由。
-
头发分叉的花园10-17第一句话我想到了《局外人》,但汉德克无疑更为纤细,他就像自己母亲的复制品。他能透过回忆与时光看穿母亲的灵魂,那仍然是一个小男孩的眼光,略带羞耻的看着自己粗鲁的母亲。母亲的一生啊,作者看似节制的文字,却读完让人有心梗的感觉,悲伤在心里破了一个洞一样流淌,因为,我能明白,我能明白。作者看似没有章法的乱语和回忆,却如此的动人。世界上所有的母亲啊,我要哭了。
-
ichbinluz10-07第一篇太感人了!像我以后所会经历的一样,以文学作生活的盾牌。
-
5710-03收了不同时期的两篇作品,处女作《大黄蜂》实验性更强,草草翻过,偶见惊人的句子,中期的《无欲的悲歌》叙事清楚/传统一些,讲一个个体被吞噬的过程。整体上手笔相同,视角的转换与暴露,对叙事的叙事,感官/自我的拆解,调动记忆的方式,支离破碎的“创伤性结构”——异化的世界被他落实在语言。
-
李小丢10-31每个女人身上都有清晰可见的空虚,在逃离与麻木之间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