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喧嚣

读书评论:
  • 遥看瀑布挂前川
    02-07
    基层工作的状况充分体现了我国「从严立法,普遍违法,选择性执法」的现状。恶政与刁民的互动,罪不在刁民,而在于恶政,因为恶政塑造了刁民。所谓刁民,就像一个哭闹的孩子,在和「父母官」的对话中,从来就不是平等的关系。
  • YWF
    07-04
    03年乡域政治动态研究 非结构叙事的研究策略;对农业税取消前后基层工作的中心和逻辑转变的分析印象最深;基层工作很大程度上被宏观政治推着走;乡土逻辑是理解基层政治现象的理论底色
  • Robin-yq
    02-05
    从乡镇政治经济故事中爬梳出制度逻辑和政治况味。故事讲得不铺张,分析显得不过头。从自己的成长经历来看,21世纪头10年里,城市里也有相当类似的故事逻辑和话语。如果要有一点不足的话,好像少了一些对文化价值的分析,当然或许同案例有关。不过21世纪第二个10年里,乡村最丰富的研究资源恐怕就在于扶贫了。迫不及待想读扶贫中的各种怀柔故事...
  • 桂花酱与荷叶粥
    02-23
    一些细节很能引发深度思考。有点期待十年后的当下对小镇形态的描述,即大部分政策与社会环境都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形下,乡域政治有什么变化。
  • Freedom
    11-07
    乡村基层政权运作日常。感谢作者精准细致的白描,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些事件的完整进展以及独特的解决方案。并尽可能提供当事双方的视角来解读事件本身。让这些分散、凌乱的事件得以在脑海中形成完整连贯的动态画卷。让我这个自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清晰的理解了乡镇一级政府对日常事件的思考和落地操作。
  • 07-05
    看过书之后,只能说刷新了我很多想法,也看到了自己之前思维的局限。乡镇府、村级组织、农民三者之间的种种喧嚣,很立体化地展示在自己面前,现实远比自己想象得复杂。虽然有人批评说本书的缺点是就事论事,缺乏理论化,确实有一点。但是,我觉得这种“事件-过程”叙事方法,在描绘和阐释中国基层政治运作逻辑上,可能远比确立什么理论来得很有力。另外,书中的老罗令人印象深刻。
  • 脑仁味的草莓
    03-03
    对于“故事”背后种种复杂因素的颇有见地的理论探讨,让它在今天仍然极具启示。
  • sadgondola
    07-29
    虽然作者自己也无力给出解决方案,但他至少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深入乡镇,用自己的语言复现了真实。可不说解决现实问题,就连发现问题、表述问题,都有一大批人做不到,很多人所做的无非是从故纸堆里刨出几样破烂儿,然后大家一起张罗出一个潘家园假货市场,读此书时我也一直在想,人文社科学界何时才能破除唯哲学/理论为核心的魔障?“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岁月的童话
    09-03
    十多年过去了,基层隐性准则还是没变啊。有时候也在想,中国政治发展了千年,有些顽疾是不是无解,无论制度怎么改变。关于利益,关于人性,似乎任何冰冷的制度都不能将这些限制平衡好。
  • 东土大唐
    05-06
    关于基层政权的经验研究。基层政权是强制性权力强而基础性权力弱。基层目前处于丛林状态,尚未形成社会契约。
  • 冬至
    11-20
    我的农村经验与作者的考察内容是完全一致的,尤其熟悉其中村组织与农民的互动方式,我爸当时就是典型的“刁民”……乡镇政府已是政商合一,农民以弱示刁,村干部斡旋其中,对上靠吹,对下靠媒。强国家已强不到最底层,底层社会却也没真正强起来,主要是在侧重资本发展的大背景下,微观与宏观权力运作规则无法接轨,既有的博弈规则不再是规范,而成了应对制度裂缝的道具,一切博弈最后都沦为经济利益的分配,向着丛林政治靠近。感觉最后一章的分析很准确到位,让我看清了小时候的生活一样。
  • 王亚军
    08-12
    4星。本书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非常细致。细致到这本书这种程度的对中国乡镇的田野调查可能是少见的,这也是本书的重要贡献。但是我觉得读完之后,读者往往需要自己去归纳和总结,作者没有一个理论性的部分,甚至我没有看到一个清晰的问题是什么。这让我有时候觉得这本书是一份高质量的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属于新闻和文学从业者的工作。但是这本书确实提供了非常多生动的第一手案例资料:农民、乡镇商人和华侨是如何同乡镇政府讨价还价的,乡镇是如何在税费改革之后尴尬地继续收税款的,推广上级要求的农作物是如何费尽心力的,法律和法规如何一到了农村就被人情关系所替代的……这本书就是一部本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百科全书,非常精彩。
  • 豆友177761640
    07-13
    喜欢这种无立场中立。但强国家与弱社会在细微神经末梢的阶段性“缝隙”并不能证明存在一种可持续地为弱者的武器提供存在空间的机制,也不能全然打破农民在意识形态上被赋予的弱者的地位。整个小镇涉及到政府社会的互动博弈是全能型政府后撤时期的表现,是改革突飞猛进时释放的社会活力。在这些年重回全能型政府,保守当道,国进民退时可以再回头看当年的研究。正如项飚反思的自己的跨越一书是否是“分析上的封闭”,本书作者一味强调农民的理性人成分,要打破意识形态的刻板印象,现在看也是一种对未来态势乐观的估计。除了官民互动博弈与现在不同,政府内部的运行机制这些年倒是一如既往…跳出本书看,能采用跟随性别清一色为男的官员出入各种场所进行深描的写作方式也得益于研究者的性别优势,这种政治现实对女研究者很不友好。
  • Poisson
    06-16
    “政府不关乎善与恶,只关乎治与乱”
  • 侈侈赫赫
    03-28
    转型期中国基层政治实践如果用宏观政治学的话语来理解或者是通常的策略技术和泛道德化的道义标准衡量,不可避免的会人为切割特定场域内精妙的关系互动。这是一部进入基层生存场域所具有的特征和状态中去理解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的互动结构中博弈共生的好作品。全五分推荐!
  • Axman
    05-07
    34(18)改开后的中国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全能性政府的模式,引入了市场经济等多种元素,但是行政职能的设计却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套路,这种制度性塌陷的结果就是在基层治理中,官与民没办法进行规范性的对话,民用违规的方式与行政权力博弈维护自身利益,而官则利用私人化的人情世故来达成行政目的,基层行政面的去公共化,事实上造成了行政权威的进一步丧失,官民互动中的相互塑造,让这种困局更加固化。作者进一步提出的是,中国的现实不是表象上的民进官退,而是专制性权力的强势惯性和基础性权利的持续衰退,这恰恰形成了制度的断裂,为基层治理的规范加大了现实难度,同时公权力对法律的工具化运用也说明法治理念并非建立在于广泛共识的之上,乡村的治理在现行环境下,还是依靠在非常规的潜规则得以维持。
  • 铁杆米兰
    02-10
    讲故事也是种能力,调研从喝酒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