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贸易
读书评论:
-
尼米兹的小企业07-28广州作为一个税收钱袋是成功的,交通进步的年代,来了比几百年前更多的洋人,国库不说,地方官也可以吃额外税收吃肥;但不能转型成近代海关是失败的,仅一点就证明广州的管理差劲:即连当地地方官也不能弄清全部事项。因为贸易海口在清朝是皇帝认为的重大国家政策,不仅是贸易还要【防夷】,是国家性质的工作,中央朝廷才有决定权,当地地方官没有决策权力,另外野蛮的指导思想是只要有从事这种国家活动的一些中国人的活动被检察官记录下严重的、犯了罪的、寻衅滋事扰乱贸易的、影响呈送朝廷税收的诸如此类事项后,一旦问题得到解决,他们的名字就会消失。这些官方文件几乎没有透露本国人的生活,几乎所有的细节内容都保存在外国档案中,失败延续了,中国有世上最激烈的经济活动,研究这些经济出几个诺贝尔学者不难,只是我们已经主动挖去自己的双眼了
-
catteforry05-11作者对于清代广州贸易体制的分析非常详细,条理很清楚明白。用简单粗暴的好坏观点来判断体制是不适合的。清代的广州体制从最初的成功到最后的失败,并不是因为广州贸易体制是坏的,而是这套体制不能适应时代,没有与时俱进。从我们现在的视角,我们都知道鸦片是毒品,必须严格禁止。但当年的人可能只把它当作是不能公开鼓励的产品,可能比处方药还要严格一点儿的程度。也许再过一百年,人类对于成瘾型的电子游戏也会像今天对于毒品一样重视,谁知道呢。
-
烹饪鬼才04-30把广泛多层次的史料编排成细致、有活力的故事,令人叹为观止。尤其刷新了自己对于鸦片走私贸易、语言流动、货物包装材料贸易的认识。把“地方实践——制度制定——地方反抗/套利(既有斯科特“逃避统治”的味道,又好像有宋怡明所谓“制度套利”的感觉,不过还没读过宋怡明的那本书)”这种structuring写得太精彩了,虽然作者很注重贸易机制下中下层的人,但他在分析广州体制崩溃的原因时还是主要聚焦于官方体制的迟钝和失效,给我一种二元偏上层视角的感觉(一方面自己觉得不对劲,另一方面好像也并不是真的有很大问题)。最后一章把作为研究者的无奈揉进那段历史上的各种角色中,默默透出一种历史的悲剧感。
-
平_[bingz]03-14最大感想是压榨抽血广州商人最狠的就是朝廷体制……
-
zqx05-13年鉴学派的方法。注释占了半本。每章都是用数据说话,材料非常翔实。
-
fateface09-06超级赞!我已经脑补出各种时代剧了。马亲王要不要以十三行为背景写个小说啊?这本书对日常细节的描写非常细致。想想那波澜壮阔的十八世纪啊,真的很多感慨。
-
Adieudusk02-09推荐读第九章和最后的总结
-
破源11-09更偏向专业人士的历史书,读起来稍有吃力。常年一万余名中国人同外商的互动,清政府在欢迎外贸的同时对中外人文交流的坚决抵制、甚至对技术(蒸汽船和西方武器的巨大进步)和国际局势(广州十余份报纸的成立、日本的开放、南亚东南亚引进茶叶种植)变局的忽视态度,鸦片等走私贸易是如何一步步扩大到自成体系、成为广州当局眼中“房间里的大象”、并最终成为鸦片战争爆发的五十年序曲,中国是如何从一个贸易出口国沦为进口国的政策和施政变化都让人印象深刻。
-
碧云飘鹤03-19该书收罗史料之丰富,语种之繁多,考证之细密,怕一时难出其右。上课时,范岱克老师曾不止一次地问学生:事无巨细,都考证记录下来,是否有必要?感觉,这不但是在问学生,也是他在自问。范老师与其师卫思韩都通晓多门语言,但两人的治学风格,却各有千秋。
-
悲丿要歪常10-10原原本本地介绍了广州体系的运作过程。突破了以往以广州的行政机构为中心而将洋商统统视作无需多言的外部势力的简单范式,而详细阐明了广州因地理水文条件与交易过程、管理机制相契合的独一无二条件,并且指明了澳门为何对广州体系不可或缺却自己没有发展成广州。关于引水人等中介群体以及金融操作的两部分看得最过瘾。
-
优雅骑士12-20该书堪称活的制度史。通过对引水人、买办和通事等为贸易服务的特殊职业人群的探讨,作者向我们展示了粤海关官员控制船只来往、外国人补给品的获得以及贸易程序并非为了限制贸易,而是为了掌控贸易便于征收关税。不同于我们传统的认知,这一套贸易体制既能控制外国人和贸易,又能够同时满足他们的需要,同时在处理朝廷所关注的事情上存在高度的灵活性,并非漏洞百出腐败不堪的制度。然而制度终究需要人来执行的,广州体制的中枢和主体并非上层的粤海关监督和两广总督而是下层的行商、引水人、通事和买办。中央对于财政收入的需求和朝廷官员无所不在的摊派索取压缩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将他们推向了走私、腐败和其他非法行为之中。朝廷收入的增长掩盖了体制的缺陷和日益猖獗的腐败与走私,上层官员既没有动力也没有可能去改变现有体制,广州体制终于走向末路
-
台风天07-24作者太执着于细节了,big picture要先画好啊。
-
螺丝இ07-26看到封面的广州十三行图就以为本书有关洋行交易、日常生活的我太天真!这本论文与其说是在描述“广州贸易”,倒不如干脆加个副标题“广州体制之开端,运作方式及其利弊”来得更恰如其分。
-
Larene07-16系统了解了广州体系,打破了过去的脸谱化认识。对蒸汽船和报纸的作用印象深刻。不过总的结论在那里,能发挥的空间终归有限。描写非常细致(可能部分牺牲了可读性)……
-
维舟01-02非常好的研究,只是感觉与同一书系里的几本相比,更像是面对专业读者的。全书大量利用多语种的第一手文献档案,尽最大可能复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对外贸易体制(“广州体制”)的图景。结论推翻了很多旧有认识,认为它其实运作得相当有效(尤其对朝廷而言),但也正因此,它无法转型为近现代海关,因为这是两套不同的范型,广州体制缺乏自我规范的独立性,包含着贸易之外“防夷”及充当朝廷钱袋子等多重任务,对技术革新带来的变化也很迟钝,因为其关注重心不在此。对比樊铧关于漕运/海运体制的论述、黄仁宇/王业键/周健等对税收/田赋制度的研究,也是同理,说到底是中国原有的制度安排无法自发实现现代化转型的问题。
-
抵门杠06-16年鉴派式的细节史,可能在中国以外的地方来说这稀松平常,但对于中国这种档案不注重日常操作的特点的来说本书尤为精彩——非常庆幸的是民国时期档案不再是这样的了,也让我能一窥民国时期的日常社会经济实践——本书把清代广州的贸易从制度到实践一一重现(我一直以为经济史就是重现,各种经济学解释则是重构),这应该是第一次。从广州体制的呈现上看,我大致明白了这一体系为何会崩溃以及它的档案为啥不注重日常交往。因为本质上广州体制和清代其他的重要制度如专商引岸一样,它不是为了促进交易而诞生的而是明确为了收税。为了收税,一切以税收为直接目的的机构都没法维持。走私和寻租最终会摧毁它。本书还展示了一些贸易细节,如保险业务的出现,高利率不等于资本市场不发达等等,都说明档案里还有更多细节可以发掘。序言里对档案的梳理非常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