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峻的良心:奥威尔传

读书评论:
  • 凱特根斯坦
    02-19
    政治良心。“政治激进,感情保守。” 寡言戒备、愤世嫉俗又冷漠严肃的奥威尔,自虐苦行对自己毫不留情,终其一生都在践行将政治性写作变成艺术的信条;反特权反极权,崇尚独立,他信奉的是社会的平等和人的尊严。时代没有改变,还如奥威尔所说“总会出现一个新暴君等着接替旧的,一般说来不是特别坏,但到底仍是暴君”,我怀疑人类究竟会不会等到一个思想自由的时代?(偏杂的一本传记,但也有珍贵的细节
  • Cynthiastar
    10-17
    非常详尽的传记,然而评价奥威尔作品的能力有点弱。
  • 胖不动
    12-03
    精彩。认识奥威尔这种人才真正能够开拓生活的某种眼界。仅仅从他另类的人生来看,他是平庸生活的一种精神出口,他让我们看到生活的可能性。于我,很激励人心。
  • smile
    08-30
    不管怎样,我发现当你已经完美形成任何一种写作风格时,你总是已经超越了这种风格。《动物农场》是第一本我写时对自己所做的有完全清醒的认识,混合了政治目的和艺术目的的书。我有七年时间没有写长篇小说了,但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再写一部。它注定会失败,每本书都失败,但是我对要写什么样的书差不多一清二楚。除非他不停奋力消除自己的个性,否则就写不出任何具有可读性的东西。好的文字就像窗玻璃。我不能十分肯定地说出我的几种动机里哪种最强,但我知道哪种值得遵循。回头看看我的全部作品,我看到在我缺乏政治目的时,写出来的书总无一例外地没有生气,蜕化成华而不实的段落、无意义的句子和装饰性形容词,而且总的说来,是自欺欺人之作。
  • Orange
    07-29
    第一次读完1984时,我将奥威尔看成伟大的先知。如今,在看完他的传记后,我发现用圣徒来形容奥威尔更为合适。
  • 迖羹乐比萨
    01-25
    奥威尔和维特根斯坦特别像:都是不信宗教的圣徒,唯一信仰的是自己的良心;本可以拥有优渥的生活却过着苦行僧般的日子(没有人能理解奥威尔为什么放弃去牛津上学的机会而孤身一人去缅甸当皇家警察)
  • 11-06
    传记本身写得并不出色。不生动,提了太多旁枝末节,不停地引用和介绍其他人,人物塑造很单薄。总是非常空洞地说某某说奥威尔是一个怎样怎样的人,而缺乏真实的细节。不知道是因为奥威尔本人留下的资料太少无从发挥还是作者本人能力太过有限。完全是出于对奥威尔强烈的爱不停地读下去。没有办法不去爱他,不去原谅他,无论他有多少缺陷和不完美。总的来说是一个让人崇敬的圣徒式的人物。
  • 我爱吃西瓜
    12-25
    感觉很混乱,不讲主人公,老是说一些乱七八糟的,读不下去
  • soloye
    11-08
    “从本质上说,奥威尔的一生由一系列不合情理,有时危及生命的决定所组成。”采用的很笨的编年的方式来组织材料,但奥威尔本质上是一个很笨的作家。就像他一生似乎都难以抵御人性的欲望,渴望留情,也常常被拒。但他本质上又很传统,完全不是思特里克兰德那样随性的天才。奥威尔是他自己的灾难。
  • J
    02-16
    果然作家和作品不能混为一谈,奥威尔的大部分作品都已经读过了,心目中奥威尔的样子也一直是理想、正义等一切美好词汇的代言人,但读传记的过程中却会看到他同样也有着一些人性的弱点,但当然不是不喜欢他的意思,而是这些他身上不足,让他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更为立体了起来,他不再是那个难以企及的英雄,而是有普通人一面的“冷峻的良心”
  • 温柔的鲸鱼
    08-13
    作者搜集关键素材的能力一流,素材的质量也绝对一流。但行文与材料组织力较弱。不过既然食材好,下肚必有所裨益。
  • 渡边
    07-14
    作为传记它琐碎繁冗差强人意。作为传主奥威尔的一生颇可一读。这个内心充满矛盾又一意孤行的人以现实的眼光来看,幼稚偏执不合情理,若换以理想主义的眼光,他显得无比自觉清醒犹如圣徒。而他以生命为代价留下的文学遗产正昭示着我们眼前的窘境。失去幸福失去很多,失去良心失去一切。
  • 寒武纪
    04-04
    永不过时的奥威尔。因为在人类社会中,《动物农场》还在继续,《1984》还没过去。
  • 里斯本的街灯
    02-27
    内容略显庞杂,葛藤横生,枝杪蔓逸,没有内在逻辑结构调和大量信息资料,导致阅读起来略显凌乱,很难直观建立起在思想上具备连贯性与立体感的奥威尔,需读者辨白葛藤后自行梳理。加之译者翻译体式略重,且长句常逻辑不畅,使全书阅读起来稍显滞涩。
  • 木卫二
    04-23
    材料内容可谓庞杂,但几十上百个人名,也确实影响了阅读体验。从时间正序上,回首了埃里克·布莱尔和乔治·奥威尔的一生(这个笔名的迭代,恰好说明奥威尔身上最矛盾纠结的一点),并总结了奥威尔的文学成就和精神遗产。奥威尔是英国中产阶级之末,没有跟同侪一样去上剑桥牛津,在辞去六七百英镑年入的缅甸警察工作后,他陷入了赤贫、流浪,靠亲友接济的一段时光。文学上小有收获之际,又自虐般地开始了一系列自毁(牺牲了妻子、毁掉了健康)的行为,赶赴西班牙前线、乡下种地养牛羊、轰炸下的伦敦、苏格兰偏僻小岛……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异性感情上近乎舔跪又并不专情的姿态,甚至把一大笔遗产,交给了几乎没有夫妻之实的索尼娅。这一系列难以忍受,或者说垂死病人的奋力挣扎,却更加树立了他圣徒的姿态。结核病真是文学家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