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寂工人

读书评论:
  • 濒危嗜睡症患者
    12-10
    一口气读完的小册子。以小见大,确实能展现出人类学的魅力。结尾收得漂亮。
  • MaY°玫
    12-05
    从意气风发收入不菲生活滋润找小姐有伴文化的男人们被时代变革迅速抛弃后成为回归家庭的没钱父亲、老公……但凡年轻时候存点钱长点心,不好意思,看到清水嫂的章节,佩服她的坚韧但也怒其不离。或许这有点像几十年前东北的下岗潮?
  • 出奇蛋
    12-03
    居然可以这么高分,台湾作者就这么一点水平?看这本书首先要搞清楚一个大环境,就是当年的亚洲四小龙之一台湾是怎么发展的,和日本韩国一样,台湾早起就是做代工,利用岛内的低人力成本承接国际订单,然后透过船运向全球,你说工人苦?不这样做,他们只能回家种田,看看码头附近那些灯红酒绿的场所,工人的待遇绝对比种田要好。六七八年代就是这样崛起,跻身亚洲四小龙。后来呢?当然就是工人待遇提高了,而大陆又开放了,国际的代工订单就从台湾转移向大陆,所以你说台湾码头工人苦?你咋不看看我们大陆?人口红利,低成本做代工承接订单都是后发国家必走之路,没什么特别的,你说很惨,对,细看是很惨,被剥削,但对比不接订单然后发展成工业国,回家种田更惨。回到现在就是越南要承接中国的制造业订单了,为啥,因为越南也要走这条路了。
  • 恶鸟
    12-02
    非虚构小说又像跑田野的人类学社会学作品,市场经济就像那野兽,嗅着全球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随时“连接”一个地方的市场和人力,也随时如弃履一般“挂断”,吸血完毫不留情唾弃,这里书中的基隆码头工便是活生生的一例,作者深入探访,叙述了这些静寂工人的日与夜,关系和纠葛,繁荣与衰落。文笔流畅,叙事动人。
  • 丁丁虫
    11-30
    文笔很好,但大约是我不习惯台湾岛的行文风格,总觉得可以写得更为简洁和有力。
  • 鲸鱼不是鱼
    11-26
    很薄的一本小书,初读时嫌其太过轻盈和疏略,但越往后读就越喜欢。新自由主义浪潮之下基隆的码头工人从兴起到失落,作者呈现的图景不是满溢的苦难、剥削和仇恨,而是悠扬的落寞、怀旧和悲戚,是一幅充满触感的生活图景。有早餐铺、茶店仔、红灯区,有不辞辛劳的妇女、追求情事的已婚男子、迷茫冲撞的少年,有艰难生活着的清水嫂轻快的语调和对同样不易的他者的体察和帮助,有码头苦力“作为一个男人”的自我期许和无以言说的困顿。如此细腻的叙述,市场的裹挟之下,我们生活的感官在如何变化。
  • 辄馨
    11-25
    在全岛观光化背景下,对基隆港艰难转型的惊鸿一瞥。从有限的篇幅来讲,容量还不小。民族志这种东西确实是有一点人生阅历的人写出来更有层次感。如果这个个案要延申一下的话,可以接到另一个话题:90年代以后基隆港的集装箱其实被海峡西面的港口拿走了。
  • 袁长庚
    03-24
    今年春季选给硕士生同学们读书会的毕业论文范本,堪称精巧的民族志文本,即使在改动成非虚构作品的过程中拿掉了所有的理论分析,依然能看到这背后扎实的框架和调查工作。这是我认为美好的人类学,也是我愿意在这个世界上不断传播的人类学。
  • 乔峰
    01-01
    他们也只是被淘汰的一部分人。可惜以职业明码标价就是这个世界的通用规则。
  • 毒妇脸少女心。
    01-13
    装卸工人、入不敷出的大货车司机、饱经风霜的茶店仔阿姨、失语返家的父亲……他们就像一粒粒微小的光波,因碰撞时而迅速苍白、颤抖。他们的社会关系也是相当简单、淳朴的,作者依托多个切入点,从男性工人的黄金时代讲起,到阶级凋落,以及贯穿始终的男性底层文化的演变,传统社会关系中的男性身份和力量的式微,他们在此特定背景之下的固有局面和对女性需求的种类,书中脉络呈现得相当明晰。每一种身份、每一种人格、每一个家庭只不过是被生存和亲缘关系维系起来的拓扑结构,其余则皆由生存的困境、创痛交付于他们。
  • 姜小白
    07-01
    基隆港五六千工人的跟踪记录,却能拿出如此丰富宽厚的观察角度,很让人佩服。一直觉得观察农民工,必须要想办法建立关系能真正看到红灯区的卖春跟多家庭畸形关系的疲惫与空虚,具体到如何影响对幸福的感知,个人行为又是如何被群体观念支配。跟陈年喜的两本自叙比,既有专业的深刻,也不乏温柔的怜悯共情,基隆工人的抗议拿到权益以及工会转民营的无可奈何,大时代的碾压两边对着比更显伤感。数次被精确的数目带偏,要换算下才能反应过来,其实出版社可以直接换算成人民币更好,做好备注就好了。
  • 时间之葬
    12-08
    记录的部分很好,评论的部分值得商榷。从一个人群身上,试图管窥折射一个港口、一座城市乃至一个时代的面貌与几十年的流变,但最终的的落点却是一种近乎天真的左派关怀,把锅甩给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自由主义,却无视任何行业自有其兴衰转变的自然经济规律
  • 2koo
    12-07
    时代巨轮驶进基隆港,又转头离开,留下一张张静寂的脸孔和一个个破碎的灵魂。
  • bookbug
    12-02
    诚如魏明毅所说,历史总以某种当代标准,标记出什么值得记载,什么不值一提。但真正要打问号的,不是如何记载,而是那些所谓的当代标准,因为真正的历史感,往往藏在标准之外。《静寂工人》便是他在人文关怀结合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不值一提”的基隆码头工人们(及家人、友伴等相关人员)数十年日与夜之记录,背后则是全球化贸易背景下基隆港的沉浮与变迁。故而原本薄薄的一本书,却读出了很多年前闷在屋里看王兵纪录长片《铁西区》的感觉,越看越长。一直觉得任何标准最终都绕不过人,特别是普通人,不论是文学还是电影,你离普通人越远,就越不值一提。
  • 赫恩曼尼
    07-17
    七八十年代被全球市场航线选中的基隆港,像极了八十年代曾被政策眷顾的东北老工业基地。那奔流不息的码头和日夜不停的老厂区一样,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财富、地位和荣光。而当航线改变,政策倾斜,机械化取代人工劳力,民营化席卷而来,一群人被遗忘在原地,生活失序,意义抽离,从前的关系网络轰然瓦解,人口外流,繁华变静寂,荣光落凡尘……听完这段集体陷入底层的悲歌,谁又能说,下一个被遗落的人,不会是自己呢?
  • mumudancing
    12-08
    结合台湾那之前和之后的宏观背景看,曾经以为“永恒繁荣”的假象还会落在更多人(包括我们自己)身上,碾压一代又一代人的梦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