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北方的小路
读书评论:
-
AL288-105-0818年最喜欢的一本书吧
-
红莲12-05全书最打动人心的不是无止境的绝望,而是在绝境之中的一种求生的乐观精神。有人想象,有人想酒,有人想食物,有人想家,有人想妈妈,有人想女人,还有一位画家孜孜不倦地在绝境中进行创作,他始终相信人可能活不到讲出真相的时候,但是文字和绘画却可以保留得更久。埃文斯没有家没有父母,他唯一的困惑是惦记着谜一样的女人艾米。因为临别前的分手,因为未知和恐慌,促使艾米在他的回忆中挥之不去。大概是这些回忆支撑着他走到最后。快要获得自由的时候,艾拉的一封信又让他回到谷底。战后幸存者的生活,破碎不堪,一位遗孀对埃文斯说兴许和死去的男人没有太多的爱情,一位战友和孩子们喋喋不休地谈论要按照日本人的要求叠好被子,其实这一段是作者父亲的亲生经历,他一直到战后依然保持着战俘营中的生活习惯,如果叠反了不是朝外面折,只会讨一顿毒打。
-
旁观者11-13“恐怕那看不见、未命名的炽烈渴望或许是生命的本质”,“失去了你爱的人,世界多么空虚。”——不仅仅是关于战争,本年度我读过的最佳爱情小说。
-
PPing08-17这翻译看得人累乎……还是得努力学英语啊
-
5703-19不太读得下去,不全是翻译的问题。开头的场景切换奠定了某种恢弘的基调,结尾时这种做法就有些过度了,作家manipulating的形象呼之欲出。尽管爱读闲笔的习惯也不一定对。本来很意外余华老师那样推崇,听完他们讲,就知道他们是同一代的作家,受了同样的影响,用同样的方法在写。
-
以昼为夜12-27直视太阳或是步入地狱,也许将会出现的是同样的眼光,置身这个露水般短暂的世界,人注定要被困于某处,这可能是命运最大的虚妄、最大的恐惧,但也许也是人生全部的慰藉、全部的诗意。近几年看过的最被打动的小说,虽然也几乎是观看周期最长的一部。作者以其构建的肯定是精心设计但感觉就像是妙手偶得的叙述时空变幻,穿透了一切概念化的主题表达,映照折射的生命谜题远非爱情和战争能为之概括,那是无法扑灭的火焰和无法重燃的灰烬之间的角力,那是面对死亡的恐惧与困于死亡之中的无望之间的共振,并无肤浅但也毫不晦涩。人物刻画遍布留白却又仿佛触手可及,而其运用语言的方式更具有极大魅惑性,让人不自觉想按照它的语气写下点什么。第一章可算我看过的长篇小说中最出色开篇之一,而能为父亲写下这样一部作品,肯定比获得任何奖项,都更让作者感到满足
-
日暮倚修竹10-03在大雨滂沱的夜晚,在泥泞的小路边,在吞没一切的黑暗中,孤零零生长的绛红色的花,就像作为终章题目的俳句那般,小林一茶写下:今世/我们行走在地狱的屋顶/凝视繁花。读到后来,心中酸楚。2017.10.6。
-
凯特根斯坦04-03“恐怖世界的真理,没人能成功地逃脱恐怖。暴力永恒,威力巨大。... 好像人类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延续暴力,确保暴力永远主宰世界,因为这世界没变,暴力一直存在,永远不会被根除,直到时间终结,全部人类历史是由暴力构成的历史。” 略杂,揉了太多不相干的故事。前两部感情内容多余,一度觉得自己现在读不下去小说了,多线叙事有点炫技。中段惨痛,看得人头皮发麻,战争、屠杀、劳工、饥荒、战俘营、慰安妇、活体解剖... 题材加分。遗憾历史没有深挖,参杂了太多爱情故事、日常生活和戏剧反转是败笔。
-
月影影沙丘上12-17见缝插针到看完。太喜欢,诗意的文字,前半部分意识流的写法,都让人着迷。日本的徘句作为篇章的标题,和内容中日本军人形成强烈的对比,柔美又残忍。中村砍头都要念俳句,记不起完整宁愿不砍。铁路线的每个人,他们午餐的饭团,他们在稀泥中爬行,他们的求生,他们在一无所有的手术室被手术,他们活生生触目惊心地立在读者眼前,读者又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在潮湿、肮脏、耻辱、病痛、霍乱、无力中被迫害至死。我们不熟悉的澳大利亚人、塔斯马尼亚人,和我们中国人泰国人,在暹罗用命填路,填这条死亡铁路。各人的命运在战争中渺小如蜉蝣,侥幸活下来的在战争后终其一生都在试图摆脱它的影响,但太徒劳,不管你属于战败国还是战胜国。爱情,亲情,友情,都令人唏嘘不已。
-
Nostalgia04-08最近读书不多 这本书却十分令人感动 前面阅读的过程中字句中间都流露着战争 爱情 人生无常的感慨 在不断诘问自己 拷问人性的过程中 细腻的感性认识倾泻出来 但过于喜欢前面 又或是因为在座谈会上了解了夕阳下大桥上错身而过的场景 对其期望太高而实际读到该部分有点失望 却感觉后面的四分之一后劲不足 深度之变浅有草草收尾的嫌疑 或是我内心并不接受这样的多里戈 也并不为如冬冰般融入溪流的中村感到惋惜 内心渴求让两人相遇的瞬间延续到永恒的想法吞噬着我
-
Harsh10-15读过之后很沉重,弗拉纳根这本书完全应该获得布克奖,书中的日本军人也脱离了曾经的脸谱化形象,一个一个离去之后只能想起一句话“尘归尘,土归土”
-
赫恩曼尼03-13有一种小说,你明知道它非常好,却很难进入。弗兰纳根的这本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主要写一位二战期间修建泰缅铁路的澳大利亚战俘的一生。语言诗意内涵丰富,却有些用力过猛,难共情;结构上开篇经过设计,阅读艰难,结尾略草率;关于苦难的描写真实可感,容易联想到莱维的《这是不是个人》。整体是佳作。
-
庞大乖08-10友情预告一下, 理查德·弗兰纳根最近要来中国了。
-
固态蒸汽08-12以俳句作为书名和章节名来讨论日本的残忍和美真是极妙。这大概就是我想看的战争小说吧,这条“线”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进程,一个通向地狱的行旅,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他写的不是战争,而是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