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的殺意
读书评论:
-
Misa04-08高手洗扑克,这得需要多缜密,不过也是真的巧。看了后序,作者好谦虚,顿生好感,可惜已经过世了。
-
larson08-1958 没觉得有多吸引人,期望报的有点高
-
HungChing198202-22詭計有點普通的小品之作。
-
清水独醉07-10考虑到年代性,这样的马赛克诡计值回票价,起码看完后有冲动把之前给折原一的各种倒错都减一星的冲动
-
bobo10-02考虑到年代背景加分。这个诡计在当时肯定是前无古人了,但另一方面其实细节处理的并不好,让人觉得隐隐约约该是这样,却找不到太多合理的线索支持。
-
冬眠的knight07-09看在成书应该比折原一更早给四星吧。。。。
-
抹茶懒猫08-12被摆了好几道!直到最后才明真相,两个视角交错,竟然到最后才发现作者的暗示。
-
清雅戒奢08-02该作以双线叙述+同名作家,巧妙地在人物与时间上均布下叙诡,腰封上那句“超叙述性诡计”的确实至名归。所谓的一位推理作家服毒自尽,事实上是两位,而双线叙述的两位调查者,在调查时间上,也相差了一年,仅这一个叙诡,该作便可跻身佳作之行列,然事实并非如此。该作还包含了一起诱拐案,与先自杀的那位作家有关,动机是其与人妻发生关系,生了一小孩,还是个先天脑麻痹者,所以……(不必细说了吧?)除去这些外,该作还包含一个用交换相机拍照,并借由相片来制造不在场证明的诡计;一个用日语文字特殊性来破解不在场证明的诡计;一个先自杀的那位作家的遗作,因请一名家(其师)阅读,后又遗于旅馆被旅馆经理送错之故。先后被那位名家及后被谋杀(伪装成自杀)的作家抄袭并发表的故事;还有一个毒杀密室。实在完美。详可见吾之书评。
-
纳豆07-18前面四分之三是大幅的家访,确实令人颇为不耐,尤其作者叙述方式较为简单直白,果然是老派风格,但能够在一九七三年的作品中使用这个叙述性诡计,当年也能惊讶到不少人吧。值得尊敬的作品。
-
四条眉毛07-04诡计的核心确实太巧合了,让人不太服气哇……凶手作者在文中特别提示了好几次,服气!……中间家访略显无聊……考虑到本书发表年代,确实是一本很厉害的书,最起码,折原一得从这本里学到不少东西……
-
豆腐小僧07-05不正常证明都是小儿科,XXX诡计才是王道。1973年的作品,非常超前了
-
女巫02-11梗其实一般,但是写得还挺吸引人的
-
AyanoAyu10-30扎实的双线叙事、两个不在场证明的诡计、外加结局崩坏性的叙诡,简直无法想象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推理小说,真的太强了!PS:倒错系列的某本应该受这本书影响很大。
-
欧阳杼07-06“堂堂正正”的推理小说,充满了古朴味道,也会在最后摆读者一道。这次的不在场证明和时刻表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很有技巧性。好看的推理小说越来越少,所以碰到就想打五星。
-
z5525082510-06对这位作者最初印象在翻乱步奖时翻到的《機動車駕駛學校殺人事件》这个非常奇怪但有年代感的名字。本作服毒密室这点本身就被某豆瓣杂谈吐槽了,而不在场证明也已经是同类型作品中比较普通的那种了。主要部分是双线查案,两人分别家访然后去破解不在场证明,这种家访写法在旅情推理里第一次看还非常好玩,看多了就渐渐觉得挺一般了。而全文最后的这个想法,咱觉得虽然已有时代感,但一来在那个时代已经很强了(作者还在当时的后记觉得这种诡计是搞笑的诡计,不禁感觉唏嘘),二来在于即使构思想到这个诡计,单纯靠这个诡计本身也还是会有很难处理的部分(会让人觉得太扯了),所以作者通过某些比较巧妙的情节点使得所有一切都能连接到一块,从而引出意外的凶手。超前的诡计加上几处咱觉得是必要的让诡计合理化的情节设置,感觉值得五星【谜面:见简介
-
hd61205-06排除掉作为某类诡计的先驱这一点,整本书都乏善可陈,当然呈现诡计的那一点其实也有点蠢。这本书在当时没有出名感觉也合乎情理,作为小说读起来比较乏味,即使有创新也不足以让人改变印象。评论里多是考虑历史价值给高分云云,但如果日系是这样,反观黄金时期,特别是30年代之前的作品随便哪本历史价值也不低啊,很多都有创新,那为什么在豆瓣的评分这么低呢?
-
雪·法妮奥08-13利用照片的诡计虽然很有五分钟探案集的味道,看破诡计的方式也偏巧合,不过作为折原一的前辈,放在现在看都不落后于时代的主诡计,整体完成度还是相当高的。虽然将近200页的家访看得我昏昏欲睡……
-
天蝎小猪06-22本书采用了两人视角不断切换的双线叙事方式,前3/4部分是典型的“不在场证明”本格推理小说(安排了两个嫌疑人,还包含一个“密室杀人”诡计),最后的1/4部分则是剧情反转的所谓“超叙诡小说”(且很传统地设置了“挑战读者”页面),虽然冲击力不是非常大,但还是有被骗到。行文方面,因为很少用大段文字,读起来十分流畅。总之,是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佳作。
-
jx802670008-171972年,常规的双线叙述,交叉推进剧情,针对推理小说家自杀的疑点,两位侦探分别探究真相。如果这本书是这个年代写的,确实没什么太值得夸赞的,然而是70年代,已经写出了放在90年代或者如今的新世纪,也分不出时代的效果。假如,有伯乐的慧眼,新本格就不是绫十行人作为标志性起点了。当然,新本格本身只是复古的运动,真正的起点是渴求新时代的读者。此书也是几度改稿,书末竟然显示4个曾用的书名,也是少见。最初的模样,应该也不好揣测,与今天的版本有多大差别了吧。诡计自然是最大看点,其后,最佳的是逐步推进的节奏,谜与阶段性的答案,最终拼凑出真相,加上意外性的结尾,结构布局很完美,改稿多次后的文字成熟就不多说了。就其年代,加分不少。4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