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史”传统
读书评论:
-
Ammonius01-28该书是对中国文学批评“诗史”概念发展史的考据,其尝试从该概念的批评史中抉发将其发展为系统理论的意义,重点考察了在每个阶段不同特点的“诗史”说何以如此。作者很清楚单在这本书里要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什么,因此阅读体验特别不错,既清爽、又踏实,帮助我增长了许多见识,满足并开拓了一些兴趣,还意外地解决了此前纠结的关于诗歌中抒情与叙事关系的问题,以及对文类形式莫名执着的迷思。明代复古诗论家前所未有的辨体意识与二十世纪文明断裂后西方学者在注重传统时的文类意识是否拥有类似的对秩序结构、各得其所的渴望呢?
-
莫菱子11-20所谓诗史传统,所言无非诗为史述,抑或诗为史料,与史诗乃至任何一种文学在历史中之地位并无本质区别,只是由于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得以凸显,何以成为一门显学,想必与其思想史上的道德意义紧密相关。张晖老师英年早逝,有资料采集之功,无理论建构之名,哀哉!
-
履之09-13正文体现作者文献收集之功力,脚注体现作者学术视野之广博。然而读毕全书,似乎多见个案之细致,而少见“传统”之一贯。篇末转向“抒情传统”之讨论,实乃读诗之谛见。倘天假以年,精简驳杂之材料,剖析“记事”与“抒情”之分袒,不亦善乎?然天妒英才,惜乎!惜乎!
-
张怀民(夜游中06-22论文写作所需,文献非常扎实,作者底子厚,但在写法上比起同类型著作有点中规中矩了
-
三变醇儒水豚君11-04做的是“诗史”概念的动态梳理,但最大的问题在于,不光合起来的“诗史”,分开的“诗”与“史”也是动态演变着的。“诗史”概念的变迁,可能是史学与诗学观念与实践变革的结果,起码是受其影响的。如果沿着浅见洋二的思路走,讨论一下诗史的史,是编年,杂传,还是地理,史评,就有意思得多。另有一些材料的解读,有较强牵人附己的嫌疑,是为遗憾。若作者在世,或可修订得更为精密。
-
旧时月色12-02比起“诗史”之论,更像是一本对明清之际诗学问题的另一种归纳式阐释。“将问题或史料置入历史语境,显现它们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而不是为了追求系统与条理,作单向度色线性处理。”以及“克服文献主义”的倾向让本书价值在于“一个更为广阔、真实、丰富的历史阐释空间”,而不是文献或批评本身。
-
南无有11-10文献极其扎实,想写相关论文一定要看的书。只是在梳理过程中,明明已经提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细节,但接续论述时都划走了,着实很可惜,或许是大框架下的影响吧。
-
倦舫02-11主题明确,但稍显单薄。
-
一乘寺绿狗04-05意外地过度克制的写法
-
笨笨09-24尽管对文学批评实在提不起兴趣,单看每个年代不同学者之间的论辩、各年代的不同学者对前人的阐释和理解(或曲解)还挺有意思的……
-
清暉03-16诗史一说,起于宋人评杜诗,而盛行于明清,又有诸多反复之说。评钱的诗论戛然而止,很有意思。钱引用清人诗论,现在想想很丰富啊。有时候还真是比较支持纪晓岚的。
-
讀冊無閒05-21整本书中随处可见作者搜集与梳理史料的功夫,但要从中发掘出这些史料的意义和价值,功力还有所欠缺。
-
非文07-06对于“诗史”概念的历时性辨析以及追根溯源式地解析材料让人叹服。这样的写法一直是我的理想范式之一。结合最近阅读,还有一种感觉:在逐层剥离和拆解词句、概念的过程中,似乎更容易造成误读(尤忌观念先行)。关于“诗史”我始终存在一些说不清的困惑,梅村的“诗为史外传心之史”大概最慰心迹。
-
ᡩᡠᡩᡝ10-11文献扎实,但溺于概念辨析,若老刚说核心问题应为“诗史”如何成为可能,然之。总觉得撰者急于理出脉络,时有过度归纳之嫌:以《本事诗》和《新唐书》的材料来说,点出“诗史”的尾句未必是前面分句内容的“果”或中心语。“流离陇蜀”不必是时空限定(完全可以是“典型”),由元稹和“律切精深”归纳为“善陈时事的(排)律诗”更显牵强,而这正是后文的起点。此外,诗与史的关系也并非水火不容。诗自可叙事,史也须讲求文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葛晓音先生今年的新著处理得十分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