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岛由纪夫传
读书评论:
-
劈头士》睁木07-28已购。三岛由纪夫的死是传记作者绕不开的,总得给出自己的解读。这本也是如此,否定这死亡是其爱国主义的表现,而是其个人的追求,追溯到平冈公威自小就有的慕死冲动,还有隐隐约约的同性恋爱好。另外,他的腹稿能力好强啊~
-
风过-01-06三岛爱国自杀是其次,迫使他急切地想要自杀是自小就萌发的对纯粹的美的追求。只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民族主义,效忠天皇成了他追求美的借口。三岛一生也都在试图寻求合适的方式获得生之存在感,幸运的是,他找到了他心目中的合适的伟大的存在感。作为传记,此书从传主的生平经历,家庭环境,性格和心理,以及作品中试图寻找他精神发展的线索,为他最后的死寻找一种解释,是值得肯定的。
-
mate08-24以心理分析为中心的三岛由纪夫传,写得比《美与暴烈》要深入。核心内容是探讨三岛死亡欲望的产生、发展与完成,一切叙事都围绕着此主旨,甚至把三岛写得有点不堪:一个自私、自恋、傲慢的妈宝男。由此带来的另一缺点是对于三岛的艺术成就缺乏评价,如《丰饶之海》几乎没提。
-
叶隐03-06我很喜欢这本书的结构,先给出假设,然后摆事实论证。在这里,是否认同作者的假设并不重要,有启发的是他从三岛生平里梳理出的几次转折,以及潜藏在其后一贯的脉络。45年后,带有浪漫主义的古典文风不再受欢迎,那几年,三岛苦苦挣扎,与浪漫派决裂,写出了《假面自白》;50年代的风光和60年代初的消沉;戏剧在美国上演受挫,从豪华宾馆搬去了平民区;花去大量心血的《镜子之家》不受好评(很奇怪我第一次读时就非常喜欢,可以列入前三的那种)……这些都是我之前未曾注意的。这本书也很好地平衡了写人与写作品的两种传记方式,不多加评论作品,而仅摘抄,在我看来正正好。最后一章现如今看来还是惊心动魄,计划精确到每一个细节,联系到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日程安排,不愧是魔羯座!
-
海月花丸10-12最后年表《假面自白》是1949年,《潮骚》是1954年。
-
takethedive11-23三岛誓要效忠的天皇,是“文化天皇”,是日本美学与文化的源头。高呼天皇万岁后切腹,他幻想并渴求了一生。最后无论是否被理解,疼痛之后,终于终于触碰到了不断追寻的暴烈的死亡之美。
-
olvv12-29料好足,完全是一本丰厚的资料纪录!修正了一些对他个人经历(童年-青年)错误看法,也包括一些很少被人提及的出版信息。 从少年的死亡幻想到塑造偶像到把自己制作成活标本,后期对我来说最困惑的:他作为一个如此新锐的作家,为什么最后会变成让自己(和读者)最讨厌的人?阿波罗是个人的,而日本传统文化中绝无个人性,这是他自己知道的悲剧,无法脱离这个母国孕育自己的的宫殿,并爱恋着帝国的倒塌和主体想象破碎
-
上海译文社科06-22或许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三岛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
-
OrlandO07-18斯托克斯太谦虚了吧,说这本传记和他那本是互补,可读性思想性文学性美国人都败给了英国人啊。
-
兔草08-112018年独自去镰仓文学馆,在空无一人的巷子里看到了三岛展览的海报,可惜时间不对,展览还没有开始,感觉遗憾。2019年从京都市区坐车一个多小时就为了看一眼金阁寺(结果到处都是拍照的人,连个能站人的地方都没有)。现在想起来这些行为很刻奇,但实在是包含了我对三岛由纪夫的情愫,是因为从少年时代就开始看他的书,所以感觉是很亲近的人。在这本传记里,看到更多的并非三岛本人,而是时代对不同人的塑造,三岛的父亲,祖父,又或者他本人,人的每一个决定都被时代所塑造着。
-
IWTKYLTDITM07-31我的评分绝不客观。洋人罗列事件,对每一段写作作出短小评论,以讥讽的理性来审视伟人,真恶心读完《鲜花盛开时的森林》再看看作者对三岛幼时经历无注脚的推测,更恶心了
-
拧发条鸟07-05一直习惯从三岛作品中的人物来拼凑他本人,似乎每个角色可以窥见一点他的影子,不过现实中的三岛身份太多、拥有“标签”太多,总觉得朦朦胧胧看不全。《午后曳航》译者、三岛曾经的友人内森所作传记用清晰的时间线将作品与三岛的人生经历串联起来,边读边回想起作品内容似乎更能明白三岛创作心境了。关于童年生活的描写很为详细,“出名要趁早”,尚在中学时期便小有名气的三岛,其复杂敏感的性格、极致的美学、对死亡的迷恋、扑朔迷离的性取向等多少源于童年的教养方式,而祖母夏子、母亲倭文重成为影响他一生的两位极重要女人。内森也通过书信等详实资料力图为我们还原出一个更加真实的三岛,最终书籍、舞台、肉体、行动一起涌向丰饶之海。书中还有很多没见过的写真,最高!
-
十六08-30又短又偏见。相比《美与暴烈》,这本更多的加入作者臆想的三岛心理,对作品的剖析也趋于表面,摘一段评一段。可能对于三岛和他的断联还耿耿于怀吧。他总是想证实的存在,却从被人所曲解与利用。
-
沁云07-13作为一部思想评传,很遗憾这本书没有涉及《丰饶之海》在三岛思想体系中的位置,本来我是很期待读到的。不过此书对三岛在强大的死亡冲动驱使下所形成的纯粹的文艺理念和为求死而选择了带有军国主义色彩的武士道精神这一过程都梳理得很清晰。“他在疼痛之中和疼痛之后找到了他孜孜以求的东西。”——那便是他的存在之感吧。三岛之死未尝不是一个本质主义的悲剧。
-
袖剑飞吟05-28内森笔下的三岛,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作家。通过对三岛家庭、成长环境及之后种种经历的细致记述,内森以编年体的形式梳理了三岛从出生到死亡当日一生的经历。内森在翻译三岛的作品《午后曳航》的两年间,两人尤其亲近,常彻夜长谈。后因对文学的理解和追求上的分歧,两人又分道扬镳。尽管如此,内森不能否认三岛是日本文学史上绕不开的重要人物,1970年三岛死后,他决定为三岛立传,于1971年赴日取材。三岛的遗孀瑶子主动提供帮助,内森得以采访了许多关键人物。另外,内森本人也是出色的日本文学研究学者,书中有不少对三岛作品的引用,以反映其特定时期的内心活动。书中描述不乏主观的成分,或者应该说,这些描述是作者本人思考的轨迹,内森反反复复试图解读一个疑问:是什么让三岛执意寻死?这或许是三岛所有亲朋都曾思考的问题。
-
柳薦棉12-31太糟糕了,太糟糕了,从没有在读完一本书后对作者产生如此强烈的憎恶感。两人颇有渊源:内森背叛了三岛,三岛礼貌地结束了这段友谊,然而内森却耿耿于怀。内森从一开始就立了论点,即三岛之死仅是性癖的展现,后面就一直执着于将三岛塑造成一个真正的猥琐小人,他给足了“充分”的论据:从三岛夫人、三岛父母以及三岛夫人引荐的诸多三岛好友处,得到的关于三岛童年及青年期的第一手资料。然而这些八卦除了证明三岛童年的悲惨、成年后的孤独外,只能显露出作者视角的阴暗猥琐和对三岛文学的无知,一个证据便是青年期结束后,作者失去了八卦材料,仅余下个人的感知,写出来的东西立刻不堪卒读。作为一个曾经翻译过三岛著作并大加赞赏的译者,居然能在整个传记里都完全体现不出一丝一毫对三岛作品的真正理解和欣赏,这种理直气壮的无礼令人作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