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寂工人
读书评论:
-
不爱吃零食09-06比起人类学更像新闻报道,作者的主旨其实就是在台湾社会转型新自由主义所产生的consequence,选了码头工人这样一个群体作为缩影。不需要什么注解,也不需要什么社会科学理论,let the story speak for itself就是最有力的。
-
後味05-03或许人类学的价值是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变得立体
-
yuntzucccccc10-09「他们恰巧只是在这个时代先被接连、后被挂断的对象……那样的故事,会在不同的历史时点,以不同却相似的样貌生产出来。」
-
鲸鱼不是鱼11-26很薄的一本小书,初读时嫌其太过轻盈和疏略,但越往后读就越喜欢。新自由主义浪潮之下基隆的码头工人从兴起到失落,作者呈现的图景不是满溢的苦难、剥削和仇恨,而是悠扬的落寞、怀旧和悲戚,是一幅充满触感的生活图景。有早餐铺、茶店仔、红灯区,有不辞辛劳的妇女、追求情事的已婚男子、迷茫冲撞的少年,有艰难生活着的清水嫂轻快的语调和对同样不易的他者的体察和帮助,有码头苦力“作为一个男人”的自我期许和无以言说的困顿。如此细腻的叙述,市场的裹挟之下,我们生活的感官在如何变化。
-
自由划行11-23“臺面上可見的總是某些新群體在歷史舞臺上活躍閃亮,然而,在「接連」之後的第二回合「掛斷」下,新群體被集體揮下舞臺的結局早已等待著。如同碼頭工人在一九七○及八○年代即將進入底層前的繽紛一樣,此刻暫時的繁華掩蓋了新自由主義在世界各地重複上演的冷血戲碼。”
-
夕颜11-14补记夕颜小号07/17。基隆码头工人、货运司机、餐点阿嬷、性工作者田野调查,资本主义全球产业链转移带来兴盛与衰败。既有家庭不睦,父子失和,失业自杀种种社会问题,也是所有经历过出口型贸易转移国家共通问题。人生皆苦,资本似刀。
-
横竖勾11-20叙事流畅,描写细腻,码头工人生活场景的充实细节和生命肌理最是吸引人。如作者最后所说,他们即是我们,类似的事会在不同的时空重复发生。码头工人在国际供应链偶然的嵌入中占了好处,最后也被新自由主义内在的低成本高利润逻辑被抛离。工人们的生命兴勃,被不断适应世界经济版图的政经力量所左右,用完即弃。围绕着货品进出而打造的码头世界,变为迎合外来观光客的消费场所,通过空间使用的再界定,工人经历第二次抛离,从当年的生活空间撤出。围绕着昔日繁荣码头而生成的娱乐消费空间,如今也不复当年盛景。加上民营化后,工人话语权失落,情谊网络的疏离,失能之感丛生。最后回到的竟是当年在码头威水而冷落了的家庭。昔日缺位的父亲/丈夫,那面对晚饭时的静寂无声,映出了码头工人再一次被发配到生活的边缘角。
-
Lai sue01-11我被序章打動了,再一次感受到田野的魅力。其實說不上有太多技巧和理論,更多的是平實的敘述。
-
通灵顽石11-27很温柔的文字,但真的很浅,感觉甭说硕士论文,连本科论文的深度也没达到…全书将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中的“冲击-反应”模式看作既定事实,将工人境遇归结为“老牌港口沦落为全球化浪潮下的牺牲品”和“国家代理人的不作为”,对我而言实在不那么有说服力。(这种分析真的有日不落帝国的遗风了)
-
留下来10-31有血有肉的劳动者。他们也是我们。
-
Stranger12-22写得温柔又有力。原来“静寂”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从在人声鼎沸、各种关系网络嘈杂声围绕于红透半边天的码头到退回到本以为可以接应自己坠落至底层的生命身份的场域,里外皆静寂的“死港”。不同时代中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牵连、转移与挂断对这群码头工人的情感知觉结构、性别身份分工、文化框架要求的不同评价都一一阐明人并非简单的劳动物件,人不能被化约成劳动数字。深描和参与式观察的方法我还不熟,作者每每总能在变化后捕捉到特别深入的问题,除了我对作者所涉主题中国家能做的具体是什么还不甚了解,以及序言中新自由主义的意涵的不理解之外,也从作者这里看到了社会学关心的人。
-
失眠指北02-04作者06年在台湾基隆港在和码头工人生活一段时间后,完成了这篇人类学的田野调查。通过工人的自述和材料整合,本文绘出的40年码头景象对比图,巨大的社会变化落在每一个工人的身上,不仅是他们薪资、劳动的变化,也使他们不得不面对面对由“gau”变成了“无话可说”的日常。作者心理治疗师背景,让本书的文字时刻处在平和冷静陈述之中。劳动者的言语中没有质询,作者也没有尝试。田野的方式是让“陌生”具象可见。面对庞大无形的政策,只有将每一个笔触置于环境布局变化之中,将语言置于日常失语者的记忆之中,被击散的个人才得以重新汇聚成集体。“我不去问意义,也不去分析,只是专注地跟随-试着尽可能听懂他们说出来的是什么;把他们去那些地方、和什么人一起、说些什么话、谈着什么样的事、尽可能地记录下来”
-
棠棣之华02-09平静而有力量的记叙和分析,文笔与所描绘的生命经验与历史变迁一般看似平常稀松,实则暗流涌动,含蓄深藏。曾被名为“新自由主义”和“资本”的命运选中的小城,在不期然的被选择中让许多人由此获得从未设想过的新生活形态,更由此塑造出独一无二的候工室一公里内的文化场域与独特的男子同性情谊;然而潮水散去,当码头的轰鸣声渐渐隐去,人头攒动的茶水室也寂寥无人,从前得钱得闲的男工人被迫重新做出选择,却不得不面对资本和关注都欠奉的工作,因景观化而将个人拒之门外的海岸,长时期习惯缺席而避开父亲的子女,只能不是沉默,便是沉默中毁灭。文笔和分析都是上佳,除去作者所记录外,内心里倒是更希望多了解一些可能存在的女工人,或是男工人背后从事非正式经济的女性的生活。丈夫工伤后独自养家的太太,茶水室里老去的阿姨仔,值得更多笔墨。
-
harmenyinn12-25很好的民族志啊!被甩出全球供应链的地方、劳工,因此而失语失落的男子气概、代际关系,阅读时一直被书中失落的情绪牵动。序言里的理论概观提纲挈领,“资本主义不仅是生产商品,也是生产情感结构的巨型机器,然而与其说被生产的是表述形式和内涵僵化的情感分类体系,不如说是半带隐晦、似有所觉、或可萌生崭新行动、但也可能随时消失淡忘的感知氛围与肉体感受。”
-
草鸟04-081980年代的基隆码头工人,1990年代的东北钢铁煤矿化工工人,20世纪10年代的富士康流水线制造业工人,20年代的互联网996工人...某种意义上都是相似的,当人成为人力资源人力成本人没有缺点人只讲高效不能偷懒,当所有工作和事物都只讲速度效率只有更快没有最快,在这个新自由主义和消费主义占领的价值世界里,我们都被一种置身其中但难以察觉的方式改变着,那些曾经繁荣但终归静寂的,那些后来被抛弃被同情被怜悯的,不单单是那些时代里的工人,也许也会是未来的我们和我。
-
木卫二08-25心理治疗师改行田野人类学,清大人类学硕士论文改写。大概瞬間明白「gau」這個詞,所以特別能理解基隆碼頭工人從「像個男人」變成「不是男人」的失聲失能失敗體驗。「gau」在閩南話,偶爾也可以作為諷刺使用,但基本上是个正面词汇,意味着你有本事能力获得家人亲族社会认可,钱权光宗耀祖都行。与它相反,作贬义使用(但逐渐中性)的是“kam lan”。少年时代大家经常把这两个词串在一块用。历史时序令读者不会陌生于文中走访群体,类似上世纪大陆下岗工人,北京出租司机,或者就在能俯瞰基隆的,九份金瓜石矿工。
-
食菠萝01-05清大人类系硕士论文,激赞!70年代至今全球航运业路线迁移与基隆港的兴衰,描摹码头工人的情感和生活世界,从流连于茶店仔小吃摊结交情人耍gau的“工人头家”到民营化后被甩出码头的失语“返家父亲”,作者不用刻意阐述全球供应链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情感结构、劳动文化与性别气质等种种概念,却已悉数在民族志书写中历历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