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检点与倍缠绵书
读书评论:
-
麵包節的浮士德01-05波德莱尔在贵州。因为并不曲折,和小说相比更像散文诗,流露出现实经验的过度抒情。质量参差不齐,有几篇博尔赫斯痕迹的作品,不能让我喜欢。
-
MENG12-09相比读的第一本《我去钱德勒尔参加舞会》,这本进入时太顺畅了,也许只是时机问题,也许是创作时期不同?anyway,每天读一点,每天都有不同的感官和共鸣,文学应该有这样的想象空间,有这样的戏剧荒诞,有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塑造的可能性,微妙的缝隙,以及幽默感。
-
Zelda06-08过誉了,咸肉冬瓜还可以,读别的书会觉得:我想从事写作还是想的太简单了,读这个觉得:就这?
-
blueshadow03-31130页之前都比较喜欢,之后的半本都相当拧巴,为赋新诗强说愁,文艺腔有点可怕,谁都年轻过,看外国文学……想起自己以前写的,出了一些冷汗。
-
frozenmoon07-06在一个小圈子里也算享有盛名的一本书,开篇的非虚构非常好,细节筛选,语气把控都很棒,但越往后读就越泄气。满篇翻译腔,而且还是上海译制片厂的那种调子,试着用配音腔读一遍,嘿,有意外收获。真是尴尬。
-
秋刀虎12-12今天在深圳见了本人,想说是大器晚成,也不是,毕竟小说是年轻时写的。想说是天才少年,也不是,因为人到四十,两本小说才走进大众视线(从已读人数来看,好像也并没有)。又听彭老师说已有几年不写小说,补一个在现场没问到的问题:心态上如何看待这种突然到来的成名,是如今写作者的缺乏,还是市场的宽松?
-
ALTAZOR11-08在途中读完他的漂泊,很好看。是成熟的写作者的不成熟作品,有出彩的比喻。他唤起我的羞愧,又让那个追杀我的青年懊悔。
-
Little Icarus11-27卫康说的在理,这本书只是尚可,还达不到互相吹捧的程度;尽管如此还是支持鳜膛弃,多好的一个用名啊,就这么舍弃实在可惜。
-
祝羽捷02-28前20页是一些灵光的片段,读到后面,在一种看似平静的叙事中不断闪现这种灵光。喜欢看作者写家族成员的故事,母亲和舅舅20多年不说话的隔阂,外公红林的乐队——专门为死人奔丧奏乐,同样是写亲友,一点也不烂煽情,却有浓浓的情感让人回味。
-
陈虎仔12-18彭老师写东西太散和太本能了吧,且对此沾沾自喜。
-
老王子11-03这本真的好看!推荐!
-
李如是06-12什么玩意,难看得要死!怎可敢与湘行散记相比?尤其是写爱的场面,什么“她睫毛一定挂满了泪水”,还能更中年油腻男人自我陶醉一点么?
-
Juneau11-24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我凭理解力感受到的,而不是文字本身(书名赞一个)。
-
韦小貓。11-17在杭州的单向空间,彭建斌的这本书摆在入口推荐书目的位置。我对他的了解,仅是之前单向街文学节的一次访谈,印象中他说着带湖南口音的普通话。那天单向空间我是特意而去的,准备喝杯咖啡,买两本书在回程的飞机上看。犹豫之中翻到这本书的序言,“记录了我在贵州跑业务期间的工作、生活和爱情。”作为一个贵州人,怎么能不被这种对家乡的文学书写所吸引呢,尽管家乡的文学想象有时令我有种熟悉但又陌生的异乡之感。我喜欢书中关于贵州县城的书写,轻轻着墨却神态自若。从毕赣的电影到彭剑斌的文字,我始终认为贵州的土地适合这种魔幻的艺术加工,带着泥土和草木的味道,人物仿佛在蒙蒙雨雾中穿梭,恪守传统而又富有想象地生活。外界的现实、欲望、欺骗,这篇土地都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出来,却又仿佛被多棱镜折射过一样,露出另一幅面目。
-
远子11-13彭剑斌的小说里有一个无处不在的“我”,“我”在凝视、倾听、反刍,在真实与虚构之间翻译和改写。这在职业小说家看来可能是缺点,在我是文学表达中最诱人、最耀眼的中心。像所有能触动我的杰作一样,读彭的小说,眼前不会闪过文体、题材、主义之类的界限,而只会跟随一颗文学的心四处漫游,看他怎样在每一个平凡而琐碎的昼夜,承受那些仿佛来自一生中最后一天的悲哀与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