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庄子哲游

读书评论:
  • 浓浓
    03-19
    我看过数位国内(包括湾湾)老师对于庄子的解读,确实不管怎么回避儒家思想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深处处于支配地位。这本外国人解读提供了更加新鲜的视角,他是就一个点位/故事深挖,从这个故事点往下看的时候会发现作者使用了一些西哲的定义归类等思考工具向下挖了一个像口窄碗底宽的深碗,他不会像国人对于庄子那种非常发散的跳出“碗”的解读。我更喜欢其中混沌、呆若木鸡、井底之蛙几个故事的解读。
  • 蕾娜塔r_
    03-24
    谁说老外读不懂庄子呢,要我说,比中国人自己更会解释。可能正因为语言思维的差异,反而用简单的语法、不绕来绕去的逻辑和不掉书袋的人话把道理给讲清了。
  • 阅微草堂
    04-19
    不去实践,书仅仅是文字。想法不错,但是关于具体到现实批判,就陷入了中西的对立性的角度思考,什么西方放养?东方死记硬背?你不背诵诗歌,靠什么去理解诗歌的体验?
  • 香蕉
    03-29
    精彩的延展值得入门成为庄子粉丝的作品
  • Ofrr
    02-09
    睡前读物,最喜欢第三个故事
  • 明月点亮枝头
    08-24
    作为一个儿童哲学作品来说挺不错的,从一个简单的故事入手深入下去,延伸到多角度多层次上进行思考。如果能投之于儿童哲学实践的话,作者留下的问题是很适合课堂讨论的。
  • 杲朹
    07-21
    支离疏的故事,形残和神残哪个更好?朝三暮四的故事,人们常常会给无关紧要的小事里赋予宏大的意义解读。柏拉图说“我们应该接受人本来的状态”,那么人世间有多少冲突是因为不接受人本来的状态而导致的,人本来状态中的恶也要接受吗?
  • ø
    03-19
    意犹未尽,真的如导言所说促进人不断思考。
  • Yijun
    12-27
    对哲学咨询有一些背景知识 再看这本书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们以为“呆若木鸡”是形容一个人很呆很木鸡,但庄子的原意是说这种状态需要修炼才能达到不去应激反应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看完黑塞的《悉达多》再看第七章轮扁的故事,那句「从某种角度来说,最好的教学就是不教」确实是真理。人教人是教不会的,得事儿教人。
  • silence。
    10-10
    短小精悍,颇有启发,从七个庄子讲述的故事衍生开,讨论如何剥开形式的迷雾,跳出自我的局限,思考这些反常识、反传统故事引发的议题。人的本心不应局限于外在的应激反应,人的眼界不应囿于复杂形式的言辞,保持稳定的内核和自有的节奏,关注内心,关注自然之道的本质,我们才能不限于浅薄和焦虑。道,不是靠口口相传, 手把手教学能够得到的,需要靠时刻反思和时常实践。庄子留下的是开放的遐思,而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
  • 钱自由
    06-21
    有的解读没听过,从域外人之眼看庄子。有一点点值得商榷的内容。
  • 三土居士
    07-03
    挺有启发的,英文版有两册,中文版没全译
  • Grey Grey
    07-04
    这法国人把中国哲学理解地+表达地也太到位了吧,难怪有说法中国是亚洲的法国或者法国是欧洲的中国呢,我们的思辨很像。译者组很棒,说得是人话。
  • Joey0904
    04-28
    喜欢这种解构分析的方法,册子太小,选择的故事不够浪漫。
  • 释槐鸟
    08-08
    作为普及、新知读物推荐一下。书中择取了庄子文集里的七则故事,每个故事下都由原文与释义、哲学意味上的梳理、抽取概念并演绎这三个板块构成。其中,在支离疏中将其模样与“德”的字形相联系,乍看之下算是某种新颖且吊诡的角度了。其实,早在台大金嘉锡先生讲庄子寓字与文学时已有相似言论,即庄子常常在其文章中以字谜形式进行论说。后面几章的论述大约是遵循着同一个逻辑叙述的,比如在“罔两与景”中讲稳定与不稳定时,不稳定态其实与稳定态相互依存的,并且二者之外仍有种不可言说的另外层面的稳定态将其推至于依存状态中。再如“井底之蛙”中,也是属于层级对话时不平等所造成的结果,不过著者似乎未能注意到不论蛙与东海的“乐”到底怎样相差悬殊,二者的“乐”之外仍有他者层级上的“乐”,所谓的末级基准,需要不断往外扩增层级才能获取终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