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与沉默之海

读书评论:
  • 傻圆儿
    03-02
    他收拾着他的遗物,回忆一幕幕排山倒海的涌上心头,一个劫后余生的孤儿,脆弱无助得如随风飘荡的浮萍,终将静悄悄地消失于生活永不停息的波澜起伏中
  • 胡牧狮
    02-21
    经历家庭剧变的敏感少年,想要抓住友情和爱情的绳索爬出心灵的深渊,却一样也没能抓住,终于沉入命运的海底。伦茨以少年的遗物为线索,轻轻描绘出悲剧的轨迹,平淡温柔的笔触,让悲伤如海水般沉默而浩渺。
  • KEY-可以文化
    02-11
    可以家今年的第一本外国文学!“战后德语文学三大家”之一 | 德意志民族的“心灵守护者”西格弗里德•伦茨,成熟时期长篇小说代表作,首次在大陆翻译出版!
  • 你吃小蛋糕吗
    02-14
    原著名字是《阿纳的遗产》中文名起得确实很美,诚如腰封所写,这是被选入德国中学生必读书目的一本书,其实也建议我们的小孩们读一读,年纪大就算了,有点读不来。故事确实挺平淡,但也不是我挑刺,翻译没有那个意思,除了平,就没了。
  • 揚一
    03-17
    读一本书,总期待有个高潮迭起,等一个文本升华之类的东西,这本书等到最后,什么都没有,它就是一个少年默不作声最终归于大海的故事。初读完好像没什么特别的,可很多书合起来很快都不记得了,但伦茨笔下的少年你实在很难忘得掉。伦茨用平静如常的口吻写一个心碎的故事,举重若轻的很高级。
  • Fleurs.哼哼
    02-14
    伦茨的文字轻盈朴拙,信手拈来一叶叶扁舟在缓缓流淌的小河上不断荡漾着回忆的波纹。即便隔着岁月和语言的樊篱,还是能透过这简简单单的故事,透过阿纳,在流逝的时间中投射出消失的玩伴甚至自己的倒影那一叶叶扁舟在顺流或逆行中渐渐成了一艘被夕阳拓染的青春之船,在到达静默的入海口前搁浅
  • R.
    02-11
    晚年伦茨写下的少年之书,像一首空灵的悼歌,意外的温柔与轻盈。
  • 吉白
    03-08
    有点意识流的小说。翻译略显粗糙,排版也不好。
  • winds
    03-31
    书做得很好看,相对来说内容就没那么惊艳了。
  • 五某
    03-24
    弥漫在一股哀伤之中,废旧拆船厂的杂乱、粗粝,汉堡港暗淡的天空,少年难以走出的悲伤和找寻不到的身份,偶尔的温馨让这一切显得更加忧愁。
  • Peregrination
    03-25
    很久没有体验过的pure heartbreak… It’s a book that makes me stare into a wall after reading it.
  • 优游卒岁
    04-03
    伦茨在接受采访时说,叙述是理解的更好方式。他在此书中确实如此做了,以密集的叙述来讲述一个淡到几近于无的故事。不过我并不认为这些并无意义的叙述,能够促成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故事后面的含义。毕竟一个耄耋老人去揣摸一个少年的心态,并以他的口吻来叙述,还是相当有隔膜的。不知哪一类的读者对此能够感同身受?是少年?还是老人?现在的书名很美(来源于台版?)在某种程度上也点了题,不过我觉得,也许原书名“阿纳的遗物”更好。
  • lieerli
    04-04
    在回忆中重现一个少年如何挣扎过却又还是放弃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即使至始至终陪伴但也只能旁观 遗憾而无奈
  • 雲外憧憬
    04-05
    在“我”、“你”、“我们”这几个称唤之间来回切换,是一种故意而为之的写作手法,结果却只是更加突出了书名的重要性。
  • 粟冰箱
    03-10
    阿纳是个清澈、柔软一如海边灰蓝色傍晚的少年。他消逝得像一场盐晶的雨,一场融化。然而大海总是沉默的,它无动于衷。和青春一样,生命一样。整本书以汉斯整理遗物时的第一人称写成,但汉斯提到阿纳时,一会儿称“你”,一会儿称“他”,很少读到这种人称变换,仿佛在给视角调焦——回忆的亲切与隔膜,叙述距离的远近变化,参与者和旁观者的对照……使小说充满了不同层次的微妙意味,倒蛮有趣的。
  • 远子
    05-04
    中间几次想弃读,但总觉得这个故事不可能这么简单,于是一直撑到结尾。其实我很好奇,作为一名参加过“二战”的德国军人,一个在汉堡大学读过哲学的读书人,为什么会愿意写下一个如此简单的故事。——我直觉上感觉对这个的回答,可以给我的思想“解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