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友自相依

读书评论:
  • 益州刺史
    01-14
    页5最后一行,“北涪”当作“北碚”。家世、时机、努力、师友。
  • 美美与共
    08-17
    自夸处甚多,王先生还是个挺傲娇的人,多次提到自己上大学被光明日报报道哈哈哈。学术回忆很有价值,笔端隐藏的高校研究所内部的人事纷争和出版困境,实在值得唏嘘。
  • 彭浩仁
    06-11
    微信读书。作者很天才,聪明,有天赋。写其父和陈仲安两篇最有意思,有些比较无聊。喜欢拽诗词,诗确实写得很好。
  • 灵感点唱机
    08-17
    从本书得知王素先生父亲是清华毕业,人生境遇不太好,建国后在武汉的华农附中工作,所以王先生在特殊时期可以在华农附中的图书馆学习,后来77级武大历史系,跟随唐长孺、陈仲安先生读书,80年代大学生有诸多跟各种大师书信交往的过往令人羡慕。跟随唐长孺先生做吐鲁番文书,虽著录不多,但功底扎实,其中唐写本论语郑注最为精要。与陈仲安先生合著书目,与赖瑞和“使官化”的观点有所区别论述为其纲要。此外与季羡林、俞伟超、饶宗颐、谢桂华的交往也博采众长,颇为收益。
  • 邝海炎
    09-29
    写张培忠那篇最好,其他篇目总有点矫情,文人气太重。世人只知道民国的大学办得好,殊不知民国的中小学也办得顶呱呱!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文物出版社将考古“大先生”的论著出过了一轮。又想选一批五十岁上下,与其师出论著时年龄相仿者,为他们出一轮论著,以见学术传承有序。初步拟了一个三十多人的名单,派编辑送给北大考古大家宿白先生审定。宿先生一边看,一边用笔汰除,一边对编辑进行解释,大意说:“这些学生虽然也很优秀,但由于受教育的背景不同,不可能达到他们老师同龄时的水平,也不可能取得他们老师同龄时的成就,还是缓一缓,等达到水平和取得成就时再说吧。”王素事后解释说,“当时的那些考古“大先生”,最为重要的基础教育一-中小学教育,却都是在1949年前。重视德育和“通识”培养。而我们这一代,就大不一样了。”
  • 常州秦某
    04-19
    王先生年轻时那么有才子气、又少年成名的人物,居然能够如此不务声华,一项接一项完成烦难重大的基础研究,令人由衷敬佩。书中所谓“自夸”的内容,均属实事求是的自我肯定,没有半分夸张。
  • 霜闕〆
    08-29
    书信(包括e-mail)时代的文字太可贵了!
  • 蘑菇酱在小黑屋
    08-07
    文辞雅致,叙事感人。自矜自讼,皆不掩饰。
  • riye
    07-12
    自夸处不少,不过确实才大气粗,以忆乃父王冀民先生,乃师唐长孺先生及陈仲安、陈国灿四篇内容最充实可观。就是太爱吟风弄月是个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