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与希望之外

读书评论:
  • 应未眠
    02-20
    在图书馆翻了翻。我觉得吧,读鲁迅要读其“表”,别纠缠其里。要追其“表”之理。
  • 吕六一
    02-20
    这种程度,其实不太称得上是“细读”,没有什么错处,但是创见也较少,文字不算好,私以为,解读文学作品的文章,还是需要有一定的可读性。
  • 叫我妖而不孽
    02-09
    鲁迅的《野草》看来还要再读不止一遍,孙歌还是高度依赖沟口雄三对李贽的解读的,只可惜沟口雄三作品集里我就这一本没买。感谢Marginnote 3,电子版阅读很畅快,摘记脑图更是方便。
  • Vergängnis
    02-12
    属于是,大话不用说,小话不细读。别让我觉得思想史范式这么简单欸喂。大致落在反人道主义の包容绝望与希望的万有之「无」,无限延时中间无地,「肉薄」真正暗夜,「回顾茫茫东方」大欢喜生成的,残痕式的真理主体驱力生命印记。
  • 冲绳流浪猫☔️
    04-04
    孙歌帮我厘清了我阅读鲁迅时的焦虑所在。我总是太期待获得一个清晰的行动指南,但鲁迅的思考实际上揉合了很多悖论,他为自己选择的状态是“彷徨于无地”,是“在无所选择中坚持”。而我依然困惑,鲁迅在彷徨于无地的状态中握住的实存是什么,“在无所选择中坚持”,坚持的对象和坚持的意义该怎么理解(可能因为是讲稿,我并没有被孙歌引申向中国传统自然观的答案说服)。以及孙歌对鲁迅“温情”的解读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鲁迅并没有像我预设那样把爱当作终点,而是把永远战斗作为根本的生存状态,因此他不得不接受成为“过客”的命运,温情与战斗的悖论带来的“不得不”组合成他的“复仇”形态。在这样的解读当中,温情可以被视作鲁迅战斗与复仇的生长点之一,这给了我很重要的安慰。
  • 小小声
    04-04
    对理解野草还挺有帮助的
  • Borracha
    09-20
    演讲集,也是很个人个性的解读。作者大概是研究日本文化的,受到日本文化界对鲁迅的认识的影响很深,不过这种先向外再向内的看法,也能读出不一样的鲁迅。作者其实也说了,国内研究鲁迅的多如牛毛,大家也不少,如果是重复的内容,她就没必要再来一遍了,个别评论没必要因为观点不同而那么激动吧
  • 伊卡洛斯的海
    10-07
    只看序言就可以窥得全貌。文本细读的方式非常详尽,当然也有过度解读之嫌。对于《野草》文本或者说鲁迅本人的分析绕开了传统的路数。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新-旧”“本土-西化”的二元认知,将鲁迅思想和传统加以关联。对于“肉薄”的判断很微妙,“肉薄”不再成为搏斗的姿态,而变成了在不断辨认无物之物中“迫近”的选择。论述很自然地延伸到鲁迅面对无物之物,选择在希望和绝望外,直面暗夜的自我抉择。
  • 比远方更远
    06-15
    文本解读必然是解读者寻觅之旅,于野草中找到了求真证伪的“作证立场”(为历史留存)和超越两望的“生命关联”(为传统接续)。百年历程中,“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上风格多变,装饰依旧,以致留存者变形、接续处隐没,精神的“地火”已不知所终!若文本亦为纽带,其连接起来的新天旧地,也一仍其故、始终如一。而“野草”的意义恰在于与这“如故”同行的,是“坦然,欣然”后的“大笑,歌唱”,必定传之久远,后人依然能听得到……
  • 在下橄榄
    08-15
    作者的感受力令人赞叹。对“肉薄”的理解很新,语言本身也是内容啊!有很多让人热血沸腾的字句。尤其提到个人生命体验如何以真实的方式融入历史,把自我的一点融入宇宙,以及承继沟口雄三而来的对李卓吾思想资源的开掘和理解:“对于传统的中国士大夫阶层来说……真正有价值的是集天地之能量于自身,同时这个自身又是极其渺小的状态,它并不因为集天地能量于一体而以宇宙的中心自居”。本书名叫绝望与希望之外,但在打破既有研究框架这一点上只是走一步退半步。诚如作者所说,这还是一只幼稚的尚待成长的小鸡。她也提醒我,用《野草》中鲁迅的感知方式去感受他其他文字,追寻那种不能被还原为个人品质的人格思想特征。另外,警惕一切“习惯”。
  • 光昕
    07-02
    这本仍这样写,我就放心了!其实是深深的不满足。我想读的是文句和艺术上一丝不苟的解读,然而总是漫不经心地滑脱。我更想要巴特式的解构和析读,这工作非常值得。思想学者的《野草》研究圈也高度内卷了吗?名为“细读”,其实远远不够啊。感到仍要让一个诗人去研究《野草》才行,这文本归根到底是(元)诗,必须有读诗的真经验才能进入,要冷冻那些东亚味的思想史范式,要用诗的肉身重温词语,让内蕴其中的艺术精神活化和腾跃。呜呼,再等等看吧~
  • 怒歬
    06-09
    《野草》诠释的思想史转向,陈云昊,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年第2期。
  • 书宇阳
    06-28
    从直接的生命经验入手去解读《野草》中的思想部分,在鲁迅的感觉方式、杂糅的对立却统一的生命状态上去细读野草的文字,重点突出了鲁迅思想中对绝望、希望、战士、无物之地的战士姿态,更饱含一种蕴含于中国传统中的生命哲学。无论其“学术性”与“逻辑性”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确的,但这种解读方式无疑是进入每一个思想家的充满生命力的方式,思想家的个人经验如果不面对历史,那么这层思想也失去了某些历史的厚度,而在历史中震荡的生命经验所传递出的思想也一定比纯粹的哲学分析更富于人性的感情深度。
  • 未定稿
    06-12
    “肉薄”的解读很有新意。对《野草》的解读一直是鲁迅研究的难点,现有的研究基本还停在80年代“反抗绝望”和竹内好“回心”构筑的心学化的范畴中。孙歌试图从宇宙哲学,传统的转化几个方向走出野草研究“心学”时代,薛毅的序言里也提到这一努力,但读到后面,转了一圈还是回到原点,而且在行文中仍可见各种各样的竹内的影子。因为是演讲的缘故,力避晦涩,很多之前看似缠绕的读法也裸露了出来。
  • 木海
    06-20
    不要读,对于鲁迅有一定理解的尤其不要读,纯粹浪费时间。用这部分时间和可爱的对象手牵着手,聊聊天,散散步,谈谈恋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