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切片,1900

读书评论:
  • 罗远航
    02-08
    最早察觉到1900年前后这一重大变化的人,可能是革命者孙中山。他在1895年和1900年的10月分别策动了两场武装起义。虽然这两场起义都失败了,但他敏锐地感觉到,在这五年间,国人对革命者的态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1895年的广州起义后,举国上下都把革命者视为大逆不道的乱臣贼子。可是到了1900年的惠州起义之后,国人对革命者的恶评就不多见了,一些有识之士,甚至开始为革命的失败感到惋惜。事后,孙中山对这一年发生的事有两个基本的洞察:第一,“皇权的威信扫地以尽”;第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
  • Fal Conde
    02-15
    作为庚子时期的通俗入门书算是不错,对晚清官场的风气、慈禧纵容义和团的动机、义和团为何发源于鲁西北、东南互保背后的晚清地方势力崛起等都有所论述。美中不足可能在于视角仍局限在清廷内部,缺少当时国际社会对此事的反应-报道和记忆塑造,另外可能是篇幅所限,对诸多论点和事件止于蜻蜓点水或付诸于“反帝”主流叙事,略显苍白无力
  • 哆啦大胖
    04-04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孙中山对1900年发生的事有两个基本的洞察:第一,“皇权的威信扫地以尽”;第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中国切片》的作者认为,假如将1900年作为一枚中国历史的切片,那么孙中山的这两句话,就是对这枚切片最准确的病理报告。教案往往是小规模的国变,而庚子国变就是一场超大规模的教案。无论是义和团还是八国联军,都是被一股暗流推上了历史的舞台,这股暗流就是清政府内部的权力斗争。由于新旧两派的权力斗争,数十年间,清政府内部在涉及洋人的问题上始终没有达成共识,这使得它的政策总是朝令夕改,前后矛盾。今后在看待历史问题时,如果你能找到这样的变量,看出什么东西名存实亡,什么东西虽死犹生,那或许就是《中国切片》这本书带给你的一点点启发。
  • 心若无涯
    04-01
    权力斗争造成政令的反复无常,逐渐腐蚀了清政府的合法性。
  • 高明的愚人
    01-09
    文如其名,切片,将1900年切其一片,连带前后须筋,窥一斑而知全豹。己亥庚子辛丑,这几个耳熟能详的年号连起来,总能唤起中国人惨痛的集体情绪。书中所述对我这种历史小白而言,读起来确乎有种残酷的快感,不过正如切片一词所示,本书更多的是对史实的客观呈现,而少了些对历史的主观评述,因此也略显不够深入,其实还是很想要看到作者本人对这风云变幻的几年的个人观点的,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对于清王朝末期的种种屈辱,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未免太过矫情,只保持情绪上的愤怒也有失偏颇,但这样一个步步皆错满盘皆输狂妄自大又懦弱自卑的腐朽王朝,对文化对人心对精神的腐蚀是前所未有的,1911年的结局,早在1900年之前就已经注定。
  • 夷则十三
    02-06
    对我思考近现代史连贯性有帮助,还有正好本书后记就是《历史三调》的前言,接下来确实该读柯文了
  • hanshan
    05-23
    很多地方没说明白,也缺少细节,比如为什么列强支持光绪,为什么朝廷重用陈国瑞。解释又无力,总是总结说清政府不行,对人物的分析评价还掺杂了些没有证据的猜想
  • 以明读书会
    12-10
    作者通过对历史片段里社会各阶层的“病理”分析,让读者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一年时间虽短,但视角丰富:清政府、慈禧、大臣、军阀、绅商、农民、义和团……社会各个阶层在面对时代巨变时如何应对,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发了哪些新的矛盾?晚清社会结构的复杂变化,在这一年中可见一斑。
  • Jimmy47
    08-13
    得到听书:从教案到庚子国变,清政府始终陷在一个怪圈里。它既没有实力驱逐外国侵略者,又总是挑动民间朴素的爱国热情,向列强挑衅;而一旦惹下了处理不了的事端,它又不得不向自己的国民露出残酷的嘴脸,巴望着靠镇压民怨来平息洋人的怒火。由于新旧两派的权力斗争,数十年间,清政府内部在涉及洋人的问题上始终没有达成共识,这使得它的政策总是朝令夕改,前后矛盾。从民间看来,官府一会儿号召大家反抗洋人,自己却缩在后面没什么动作,一会儿又在洋人面前卑躬屈膝,反倒把屠刀砍向了自己的老百姓。这样一个政府,当然是不堪信任的。就这样,清政府的合法性,在一起起教案中不断磨损,直到庚子国变,终于无力回天。
  • 海鹰
    06-24
    一部薄薄的近代史小书,却承载了厚重的晚清中国积弊之滥觞
  • 假装在悉尼
    06-16
    关于辛丑条约前后的起因结果。听说原书本想命名为《义和团》或《辛丑条约》,但审核不过。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义和拳民真的就消失了吗?与其说落后就要挨打,不如说不遵守规则就要挨打,大清的灭亡不是没有道理的。现今,喊打喊杀声依然不绝于耳,当初的义和拳民结局如何呢?不妨看看此书了解下。
  • 雁渡寒潭
    12-19
    近代史的通俗写作,雷颐先生非常擅长。除了李鸿章与义和团部分之外,本书中最让人回味的还是天津教案的台前幕后。
  • danyboy
    10-01
    作者关于1900年发生的几个事件的文章的合集,因此诸篇略有重叠,倒也有了不同视角关于同一事件的微妙态度。文章删繁就简,通俗易懂
  • momo
    12-06
    1900的内忧外患,慈禧为首的朝廷进退失据,管控失力,终成大乱。乱潮中义和团被利用又被抛弃,终成替罪羊。大臣们也是替罪羊,鲜有几个通权达变的保全性命。乱作一团,尽没有变好向上的可能,东南互保也是隐喻,全都只为1911-1912埋下伏笔。百姓苦。
  • malingcat
    12-06
    举重若轻之作。上上个庚子年的一组病理切片。天津教案和义和团部分很精彩——仅有正义是不够的,民族主义的正义性,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悲剧性。
  • snow
    12-22
    毕业多年,兴趣几经游移,对当初所学近代史关注日趋无多,再度捧读恩师著作,思绪重新被拉回到那个多灾多难的近代中国。由于看到后来共和建设成绩的糟糕,以及再后来由革命走向极权,我自己的思路也曾一度被责备激进、“告别革命”的论调所吸引,如今通过雷老师新作重温那场庚子国难,历史的底调再清楚不过:是昏聩的晚清朝廷一步步为自己挖好了坟墓,革命只不过是最后那根稻草。1900年,中国之变到底会走向何方这副牌底已彻底亮明。面对几十年频发的教案,清廷始终没有形成一套成熟冷静的解决方案,进退失据;一心恋权的慈禧太后因废光绪建新储而嫌隙于列强,遂而发疯,颟顸到借巫魅排外的团民之“气”向八国开战,至令京师不保,东南“独立”,而后仓促“新政”却始终气量狭隘,一步步将改革的空间耗尽,清廷的结局早已在1900这个庚子年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