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胜

读书评论:
  • 深情的艾老师
    11-13
    1. 纵观整场二战,轴心国依靠突然袭击和一部分统帅的天才指挥,获得了一些局部胜利,但依旧没有办法扭转局势,这不仅是因为双方在实力上的根本差距,也是因为轴心国僵化的决策体制。2. 轴心国在各自占领区内的残酷压迫,也激发了当地民众前仆后继的反抗,这些力量汇聚成河,变成了德意日法西斯难以去除的阻碍。
  • Eric.wang
    11-12
    1、战争本质是综合资源的比拼,胜者基本上是资源能坚持到最后者2、战争是对领导眼光的巨大考验,因为领导随时都能听到三种意见:打,不打,看看情况再说,不是声音大的建议就是对的。3、在战略上需要领导的眼光同时,领导需要在战术上信任专业技术人员,这样的胜率更高
  • 哆啦大胖
    11-14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在汉森看来,同盟国的胜利,不仅是因为法西斯主义“失道寡助”,肆意发动战争,践踏人类的和平与自由,更是因为同盟国手里的筹码更多,而犯的错误更少。同盟国拥有压倒性的人力、资源和生产力优势,而且彼此之间分歧更少,决策质量更高,同时,在持续激烈而残酷的战争中,同盟国军人也在战火中接受了锤炼,提升了经验、技巧和勇气,开战初期,德日两国军队引以为傲的素质优势,逐渐化为乌有。反过来,纵观整场二战,轴心国依靠突然袭击,和一部分统帅的天才指挥,获得了一些局部胜利,但依旧没有办法扭转局势,这不仅是因为双方在实力上的根本差距,也是因为轴心国僵化的决策体制。更为重要的是轴心国在各自占领区内的残酷压迫,也激发了当地民众前仆后继的反抗,这些力量汇聚成河,变成了德意日法西斯难以去除的阻碍。
  • 艾迪蓝波
    07-09
    第一次接触汉森博士的书,是他在2015年的《杀戮与文化》,与他一贯的独树一帜相似,这本《制胜》依旧充斥着争议,也正因为这些争议,可以更好地启发我们思考。首先,关于如何看待有争议的观点?每个人的价值观与视角不同,看待同一件事情的观点必然有所区别,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接受的。其次,在这个可以接受的前提下,我们需要结合真实的历史、统一的思考模型、更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才能跳出历史的局限,更为客观地评价史实,找到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合理定位。最后,回到《制胜》这本书本身的内容,本书写作技巧娴熟,史料扎实,只是在得出的结论上充斥这西方中心论,对于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用评价不够中肯,在战后世界格局的构建评价上没有摆脱新型殖民主义的至酷,这是西方思想孕育出的学者的特点,极难突破!
  • 无明
    06-21
    终究还是实力不够,赢了再多,也没有整体优势。
  • 横转中子星
    06-06
    本书并没有像大多数讲述二战的书籍那样,以时间为轴,介绍二战的历史,而是从逻辑的层面上进行考量。从理念、天空、海洋、大地、烈焰、人类、终结七个部分,为我们介绍二战的发展状况以及其与知情战争之间的不同之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多个方面与之前的任何一场战争,相比都是与众不同的:无论是其众多的新科技的发展,亦或是其波及的范围,给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除此之外,作者的文笔还是较为流畅,阅读起来让人仿佛沉醉到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再次,本书存在着一个大多数西方作家所著二战史的通病,对于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的贬低以及以欧洲中心论描述二战。总之,本书从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来讲述二战,还是比较有趣的。
  • maclane
    08-17
    大师之作,如同随意聊天,信手拈来
  • 告别悲伤
    07-24
    二战各种问题的分析,透彻
  • 尤里卡
    05-05
    《制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与略》是一部关于“二战”战争策略的皇皇巨著,讲述了盟国为何能够打败德国,其中既有宏观层面的战略探讨,又有微观视角的策略剖析。作者维克托·戴维斯·汉森是美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研究领域主要为古典历史和军事历史,《制胜》可谓是其苦心孤诣之作。书中主要分为七大部分,分别“分析了各种作战方法和作战效能,以及战争中平民、工业、空军、海军、步兵、装甲部队、围攻战和军事领导所扮演的角色,评估不同的投入和战略如何导致一方获胜而另一方失利,研究不同战区、不同对手和不同战斗模式最终如何将诸多冲突定义为同一场战争”。
  • 1997xhp
    06-16
    可读性不如《杀戮与文化》。对二战主要参战国的实力,目的,手段等进行了总结归纳。某些数据刷新了我的认知:死亡率最高的是德国潜艇兵,达到70%以上。美英空军的死亡率也高于陆军。各国陆军战力之王德军当之无愧,其与苏军的死亡比是1:3,美军的死亡比是1:1.5;而美陆军与日军的死亡比是1:10。各主要参战国军队人数第一的苏联1250万,第二美国1220万(其中陆军600万,一线作战部队160万)。德日各500万,意大利400万。各国人员死亡率最高的苏联2300万-2700万,其次中国1500-2000万,第三德国700万左右。
  • ZYEE
    07-04
    不如杀戮与文化看时惊艳。但还是不错的作品。看戴维斯汉森作品大体把握他的“文化决定论”视角就可以了。至于那些动不动就谴责他人什么西方中心论的。那些书呆子自己何尝不是东方中心论的歪嘴呢。不过是看和自己臆想历史观点不同就一阵输出键盘而已,那种人也算可悲吧。
  • 无敌杰拉德
    05-05
    颠覆了审视二战的角度,将二战完全剖开成各种视角,有些类似现在数据统计,从各个角度剖析轴心国为什么不行,而同盟国为什么行,经过分析后得到的结论就是从战争发动前就能知道战争最后的走向,轴心国必败。这种全新审视二战之前从来没有看见过,或者也许作为辅助材料进行强化别的结论出现过,但这种方式给我眼前一亮,但自认为和自己过去的认知有些冲突,有些不敢妄下评论。
  • 天才小鸡
    05-07
    汉森作为研究古希腊领域最出色的史学家,开篇采用古希腊战争的制胜因素分析现代化的二战,盖棺定论其仍遵循战争2500年的古老历史发展脉络,并穿插总结了交战双方的开战原因、心理及胜败关键。800页的注释和参考文献占据100+页,为从多重视角阐述和分析二战提供了详实有力的论证来源,并证明了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式专著。
  • 尤大木
    10-21
    就像译后记所言,作者汉森可谓是“新保守主义者”,在这本极其精彩却又令人深思的专业性著作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现。读过许多有关二战的历史/军事作品,但从未有任何一本书能像《制胜》这般用如此大的篇幅与宏观微观层面的巧妙结合来理解解读二战。书中的许多观点让我印象深刻,却又令我疑惑不已。既然作者赞同苏联红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纳粹的中坚力量,为何关于前者的篇幅如此之少,甚至连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和罗科索夫斯基等人着墨如此之少呢?既然对纳粹德国、日本军国主义的种族屠杀、战争罪行大加挞伐,为何又在反思战略轰炸的“不正义性”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意义在于或多或少地终结了旧殖民主义与极权主义的时代,它的历史地位不应该被怀疑。后世总是会好奇,同盟国是如何取得胜利的,在我看来,这本非线性的军事著作能够给予读者答案。
  • greatabel
    10-31
    稍微抬高英美,贬低苏联了:其实英美苏在击败轴心国上都是不可或缺的
  • litinan
    10-02
    中文名字也太瞎翻译了吧,根本不是讲策略的…算是一本还过得去的战史吧,生气,花了这么多小时…
  • 一休不休息
    05-12
    不同于别的二战题材的书,本书并非严格按照时间顺序行文,也不会对所有战区战役历史面面俱到。而这本书,主要是以特定的战役为例,更多关注战争的动因方式和地点做出和明治和愚蠢的选择。研究不同战区、不同对手和不同战斗模式最终如何将诸多冲突定义为同一场战争。通过这本书,让我对于二战有了更加鲜明的认知。
  • 兵者无疆
    05-18
    归纳的不错!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