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再无余生

读书评论:
  • 树树金
    10-05
    很感动。一直以来,因为恐惧死亡而不敢了解,不过真正阅读到从患病到离开的整个过程,心情却并不是沉重的。虽然作者身体越来越差,生命却是在逐渐告别着,进行着的过程中,逐渐平静起来。似乎:关注当下,保持健康,热爱生活,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是能够安然接受一切的。
  • ali88
    05-20
    中国人和外国人看待疾病的方式真的差别挺大的
  • @康康Ya
    06-14
    一个女人、妻子、母亲、女儿的人生绝笔:认真活过爱过,才能好好告别
  • sunny
    01-06
    号称是《当呼吸化为空气》的姐妹篇,《当》给我的震憾依然清晰,它也是我推荐最多的一本书。可能因为这个缘故,仅《此后》的标题就一次次撞击着我的眼球,冲击着我的大脑,看到它就让我感动,禁不住泪眼婆娑。今天刚刚在喜马听完《癌症传》,对于这个当今世界最大的梦yan又多了一层认识,此时,越发想读本书(2020年8月27日记)
  • Leon
    12-21
    所有生命中经历的日子,都是我的承诺。
  • Gol
    07-05
    一本非常美式的书,给予了生死和哀恸这两个主题以应有的空间感和仪式感。无论是主题还是风格都让我想到《当呼吸化为空气》,恰好也是作者读过的书。思考过的迷思问题之一在看到“勿忘你终有一死”(memento mori)这句话时涌上心头:有意识地慢慢预知离去还是无意识地突然离去更残酷?作为家属,也许会觉得离去是一种解脱,也许难以避免会遗憾没能做更多,也许会无法释怀“为什么会是她?为什么我们不能幸福?”很遗憾这已是一本遗作,“那时太阳刚刚升起,好像跟她的喜好颇为相称”,而我,真真切切爱过你。
  • 秋雨一来
    12-28
    读这本时不免想起于娟的此生未完成,都是乳腺癌,都是病后生活片段的记录,都有那么强烈的生的渴望和面对死亡的勇气。在“人终有一死”所以勇敢热爱那些难过的日子,与“我还没做好准备”请让我再徘徊人间,这两个念头间不断摇摆,家庭给她的羁绊让她无法独自面对死亡,也不用独自面对,所以她写下这本“明亮的时光”。妮娜家族和身边的人死亡率好高,祖父母、母亲、自己、好友都是癌症,也许同文中所说,每个人都在悬崖走钢丝,只不过有的人脚下的云雾多看不到底下的悬崖因而掉以轻心,而有的人能看到,所以会格外珍惜每时每刻。活40年和活80年会有区别吗?如果不能有区别,那便是浪费了活着的时光。
  • 低温花
    02-07
    去世前给家人留下这么一本“分享记录”,确实很不错。
  • 豆友20775106
    03-18
    平静的文字背后该是多大的悲痛,如何与家人和世界好好告别,感谢作者给我们一个答案。
  • MrSolo
    08-27
    车轱辘话,叨叨叨叨叨叨
  • 弥生
    04-30
    同类题材的书很多,因为作者是诗人,这本写出了不一样的风景。“无休无止地探寻,同时不要为发现的结果束缚。”以及珍珠鸡的部分都写得好好[爱心][爱心]也被最后一图里的“我很庆幸他们庞大的自我中心主义尚且完好无缺”击中了。
  • smile
    12-09
    这一小时,湿润温暖,闪闪发光,嫩芽吐露,旋律优美。我感到愉悦,推倒了我灵魂中那道狭隘的墙壁,并将其灵魂中的悸动和生命拓展至极限处。这就是清晨,停下来享受这明亮的时光,不再是这具病弱身体的囚徒,心胸越来越开阔,可以比肩整个世界。死亡并不是世界末日。妈妈在被论断为癌症末期后,经常喜欢这样开玩笑。那时的我,始终未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但在她去世几个月后,38岁的我突然间明白了。生命中有太多比死亡还糟糕的事,比如宿怨、没有自知之明、顽固性便秘、缺乏幽默感,还有丈夫将你引流管中的液体倒入量杯时脸上流露出的痛苦神色。谁是这世上那个紧张不安的灵魂,反反复复,纠结于已知之事。安妮迪拉德在《听客溪的朝圣》提到观看一词,她写道:一切仅在于一直睁大双眼。她一次次提醒我们要清除眼中的期待,试着不去理解,仅仅观看。
  • 鹿
    12-03
    2019.11.28-12.3 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忍不住要想起于娟的《此生未完成》。患病后即使悲痛怨怼命运不公,还是认真过好每一天,把余生闪闪发光的小事记录成书。书里推荐的《当呼吸化为空气》和《最好的告别》也是非常非常非常推荐阅读。话说,书名就翻成明亮的时光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