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意义

读书评论:
  • 松林右
    11-24
    15%弃…这不就是那种最常见的把枯燥的经典用更枯燥的语言讲出来的大学教授的风格吗???这玩意在任何一个大学的讲座和公开课遍地都是啊,凭啥能有9分???
  • 木子瑞雯
    11-12
    一天看完,很吸引我。准备在b站上听老师讲课了。
  • W
    11-15
    很治愈,哲学真是让人幸福啊。王德峰老师说看到深圳的精神很担心自己是空谈误国,但这本书恰恰说明空谈很重要。“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王老师认为,孔子的这句话中,“不仁者”指的是那些心没有安顿好的人,也就是心中没有仁之常体,“因此贫贱难耐凄凉,富贵不能乐业,左也不安,右也不安”。人生的痛苦大多不就在于此吗?不论我们获得多少外部的肯定和外部的资产,若是无法安顿这颗心,一生依然仿佛就在大海中漂流。我们的心不能被安顿在有限的事物之上,因为我们的心是无限的、通向未来的。再大的房子也有边界,再多财富也只是暂时拥有。
  • ys
    11-14
    演讲录,比较容易读,还可以
  • 鱼夹肉
    11-13
    我还是更喜欢讨论中华民族的智慧
  • 惜_朝
    11-20
    王老师的东西给初中生读可能醍醐灌顶。但是本科以上,那就算了吧。偶有精彩的地方,但是概率极低。不如看王老师翻译的那两本书好了。
  • 清泓
    11-18
    有的地方醍醐灌顶,有的地方反复阅读仍不得其义,读过一些西方学者反思现代文明的著作,但中西贯通对照反思的还不算多,愈发感触到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困惑在西方文明(尤其是资本主义)那里是得不到答案的,只有回到自己的根上求索才有可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中国人的乡愁在哪里?又何止是乡愁?终其一生,每个人都走在回家的路。个人精神坐标的重塑是一件很困难事,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社会和文化的天网之下,但“异化和对异化的扬弃是同一条路”,解决问题的种子往往蕴含在问题之中,“在这个时代中,没有崇高的苦难,只有琐碎的苦难”“用平凡而朴实的努力,展现出人性的价值”,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和平等不是吗?理想的光再微弱,也能指引前行的路,早醒悟早解脱。
  • 尚零
    11-20
    为我的思考启蒙充值,下单买了纸质书;对我来说这本书值的五星,虽然它的内容大多数都在网上看过了视频,重温却更能让人进行深度的思考,王德峰教我们追求的不是资本主义的人“成功”而是人生情感中的“成功”,是我们内心精神中得到支柱。一个人只有精神上“信仰”人就如在海中有了定海神针一般,坚定。这样的人可能不是一个富裕的人,但肯定是一个满足的人。
  • 偶尔喜欢吃鱼
    11-20
    就像王德峰自己说的那样,读他的书不如读经典原著。何况是拼凑的演讲汇总。启发还是有的。资本主义框架下的世界观鄙视链渗透到方方面面,逃无可逃也要脱离。以及引起了对中国哲学的兴趣,想要了解更多。不是为了达到目的/利益而做一件事,而是因为认为应该做而做,无所为而为之,是最buy in的。以及,又一次意识到读这样的书,就是不断加强已经认可的观点,很难带来新的东西,因为是纯观点的碰撞
  • 白菜
    11-18
    非常喜欢王教授的课,娓娓道来,鞭辟入里,真知灼见,字字珠玑!
  • 三十而胖LY
    11-20
    意义不存在于理性,而存在于感性
  • 橘子皮
    11-13
    王老师的演讲录,有启发。
  • Long
    11-12
    可能哲学类的书不适合我,读起来很晦涩。
  • 素女子
    11-10
    200来页的书,花一两个小时读完,体验感通透,然后要用上很长的时间来反复思考和体会。大多是讲座内容,为大学生而讲,而这些讲座内容,也恰恰是我们或者很多人,人生里缺失的课。什么课?就是你谈来云淡风轻,甚至觉得矫情,但如果你能听上一听,那便是生命里最应该去做,且最真的东西,但,恰恰又和我们现在的世界和现实,形成着巨大的对抗,所以听来似乎又很难。我们望而却步在此,却也因此丢失了通往通达自己的路。
  • 德川咪咪
    10-30
    许多同学的哲学启蒙之旅就是在复旦3108或五教演讲大厅开启的,我也不例外。十年前听课的细节已经模糊不清,但我仍然记得一句话:“人类有一个独属的特征,就是既有对有限性的追求,又有对无限性的追求。哲学就是试图去回答无限性的那些问题。”何为无限性?就是在现实的种种欲望之外,人始终存在着追寻存在之外的、生命意义的冲动。《寻觅意义》就是一部阐述生命意义的书,语言浅显直白,即使对哲学毫无认知也能看得津津有味。虽说哲学源于西方,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所开启的西哲史也是一部认知论的历史。但老师本人却是性灵派,真正钟爱的是国学,这使得他的哲学从枯燥专深的知识论中挣脱出来,回归到指引和启发人们生命价值的初衷上。
  • 慕容复
    10-27
    小时候一直处于中二状态时,十分不理解成年人怎么好像一点儿都没热血?自己长大后绝对不会成为那样无趣的中年人!直到很多年后有一天我听了哲学王子的讲座,我一下子懂了当年父辈看我的那个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