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世界

读书评论:
  • 鹅笼先生
    06-15
    用祭神解释一切,哈哈哈,白川老师斜视太厉害了,两分半差评……
  • 山客
    10-31
    过于以日本推中国了,有点牵强。
  • サカナ
    05-28
    果真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XD民俗学视角很值得参考,虽然很多结论和比较看得有点脱力,白川搭建起来的体系还是让人叹为观止。另外是文笔足够优美,读起来还比较愉快。
  • 凌風追譯
    10-06
    用当代民俗学和日本泛灵论来解读《诗经》,把《诗经》搞得鬼气弥弥,可看到受葛兰言影响很大,书中多次引述其观点,但不参考中国学者的研究,不在意中国诗经学的千年沉淀,只凭借所谓“以意逆志”又能得出什么正确结论呢?另外我觉得立本子的《万叶集》和我们的《诗经》完全没有可比性。
  • 松露蛋卷
    03-01
    从民俗学视角审视诗经,有点意思,但又总觉得写得泛泛而谈,不够深入
  • 西西弗斯与巨石
    04-04
    修改标注:民俗学进路读诗经很有意思,但在万叶集和诗经的对读中更多的是把日本的巫祝文化直接嵌套在对诗的释义上,即使中日文化联系紧密可以当作被承认的前提,我们也很难直接推出双方史实具有一致性,作者惯用的以万叶集释义直接解释诗中的名物词语的思路,本身就会在论证不足下脱力。比如,似乎需要证实诗经时代巫女的实在,才能按照万叶集将《野有死麕》中少女解为巫女。并且对常常提及的“振魂”也没有深入的阐释。此外,作者反对毛传读诗政治和道德批判的美刺,但总觉得本书解读因为泛灵论倾向而又使文本本身产生了另一种神秘色彩,且不论长存于文本解读构建和生成的美刺是否能拔除,但我想我们拔除美刺的尝试并不是要在原来的地方楔入另一根美刺。采用比较文学的手段也许并不需要以其一覆盖另一,也不需要预设标准(总觉得暗示诗不如万叶集呃…
  • 思想起
    07-29
    从民俗的、文本的和发生学的视角,加上比较文学的手段,把诗经阐释得如此生动活泼。那些已经变成化石和格言和道德说教的诗,一下子活过来了!我已经开始重新读诗经!顺便买齐了白川静的全部中文版著作!
  • 鹤林
    08-05
    看点在于民俗学视角,以及与《万叶集》的对照。有些观点很有新意,例如以《蜉蝣》为悼亡之作。
  • 酒徒
    08-10
    7.5分,基于民俗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从氏族社会的共性着手,与《万叶集》做对比,但是有些过于生硬刻板,有一定的启发,但也有不少私见
  • 翘翘错薪
    06-30
    诸多新奇观点,然与以“诗无达诂”而已。引入民俗学与社会学的解释,却并不深入,看得很是不爽,也许是多闻阙疑之故?
  • Lyn
    01-10
    “歌谣起源于令神祇显灵、向神祇祈求的语言。兴的本质上是欲与神祇交流的表达。”“其实,这首诗里没有恋爱的感情,也没有思慕贤哲的表现。它本来是祭祀水神之诗。”“南字用来作为具有一种神圣感的用语。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没有恒心的人向神祈祷,也不会消除病症)。”“山有……隰有……”这种句型,原本是祝颂诗的表达方式。”“预祝没有成就,遂有‘未见君子’这样的忧伤之句;而承接以‘既见君子’一句,则表示了巨大的喜悦。…原本在祝颂诗之中所惯见的定型表达,在后世发展成为恋爱诗。”“在日本,社会性的问题大抵会收敛于个人心境的层面。日本文学里,自古以来就倾向于缺乏社会性的特质。而在中国,个人的问题有时会投影为社会问题,深邃、复杂、宏大。他们都在社会性当中寻求诗的传统。”
  • 朝暮色
    12-03
    可能我进入文本的方式不对
  • momo
    08-01
    不应该改名。包括之前的台版。
  • 青兮
    11-02
    白川静强烈反对毛郑的附会之说,从习俗方面提出了不少新颖见解,蛮有意思的。认为《蜉蝣》是悼亡诗的说法第一次看到。
  • 后浪
    06-18
    日本文字学家、汉学家白川静代表作从民俗学视角审视诗经名篇将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的原点之作进行比较研究
  • 世卿
    09-14
    算得上是以民俗学方法系统阐释《诗经》的一本代表作,初读其实很难受,尤其是对接受过经学知识而未接触民俗学的人来说尤甚。但读多了以后还是敬佩这种体系化的建构,在最后一章,作者耐心地梳理学史,陈恳地表达初衷与想法,还是很加分的。
  • 朝凪
    08-21
    白川静的经典之作,从内容来看不完全是《诗经》的解读,更像是与《万叶集》相比照的讨论。最天真烂漫时代的歌谣,可配合海子的诗和傅道彬的《晚唐钟声》一起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