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双相”
读书评论:
-
这么近,那么远05-23“本书从灾害史与生态史的角度进行切入,分为六个专题对灾害与历史缠绕的“另一个中国”进行阐述。主要围绕的话题有:灾害作为不确定性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与历史记忆;神州大地、山水之间的生态环境变迁;历代王朝的救灾制度与慈善事业;作为历史借鉴的灾害史与生态史;等等。作者从事件及区域入手,如1942年河南大饥荒、1976年唐山大地震、1931年和1998年武汉的大洪水,2003年的“非典”疫情,以及2020年在武汉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等,以新的视野分析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以此透视中国历史与社会的发展,并在新冠疫情之下,对文明的“双相”,以及后新冠时代的人类发展提出历史学者的思考。”
-
zebaoa06-14不能否认这本书有些文章质量非常好,也不能否认很多文字对我依然后非常大的启发意义。但是同样不能否认的是对这本书的失望已经太多一些滥竽充数的文章。有种就为了赚钱的嫌疑啊
-
仲秋月含颦05-03今日和研究生同门到书店过五一最后一天,下午在书店没有读完,只读到专题四。刚读我跟朋友吐槽:这本书2020年出版,前言歌颂当时形势,但是全书不少专题文章都是十年前写的,不乏矛盾之处。作者身为专门研究灾荒历史学者,其立场与观点模糊不定,有时候得怪ideology左右了文章走向,或者只敢稍微点出、却完全没敢深入写透,造成了作者文章给人感觉就是一篇大纲,没有内容,提出很多别人的观点论据,或者列举已有论断,却不写自己的看法。时而还有整篇读完主旨不明的情况,怀疑是否删减严重。作者提到有学者在研究时对新旧社会的刻板印象——难道他自己的某些篇章里这种刻板还不明显吗?行文一旦暧昧,立场与出发点就十分可疑。天灾人祸,再隔三年的今日,自有眉目了。我想作者肯定后悔“过早”于2020年集结出版了这本十年前的文章合集。
-
干脆面07-25初印象:“双相”用在这里有点生硬,但架不住对灾害史感兴趣,还是买了,粗略看下来,是有点后悔花了这个钱…值得肯定的地方:作者对灾害史的长期关注让人感动,所以其研究才能在疫情之际被别人关注,历史发展中的要素越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越紧密。不足之处:作为历史学类著作,注释实在是太不规范。
-
Slushy bolide06-09偏向于学术随笔和史学评论的形式,谈到了灾害史研究需要注意到的很多问题,包括灾害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书写、历史记忆的关系,也谈到区域环境史、灾害时研究的路径模式。很多思考尽管没有做具体的实证延展,但还是很有启发。
-
西啸10-05大部分是不具有直接学术价值的书评、采访和随笔,因此缺少体系化的论述和注释,第一专题完全读不下去想给两星,但关于长江黄河水患的几篇文章却拯救了这本书,旁征博引,不亦乐乎,不过总来说两头皆浅而空,期间几篇还是有真东西的,只能算一个集子
-
ChesterFox09-17其实本书的内容不错,对中国历史上的灾害有个大概了解。但是编排太乱了,也只能是个大概了解。
-
lemon12-14说是胡想的真的认真读过这本书?作者举的那么多史实和资料看不见?还是说你见不得说一点不好?
-
见南10-26夏老师的新书,是自己关于灾荒问题的讨论集,正好出版于“庚子大疫”时,结合了时事。大部分不是纯粹的专业性学术论文,基本选自报刊文章、讨论发言、采访资料和会议讲话等,其重点还是落在了现实关怀上。“与灾害同行”可以说是全书最要,“灾害”本身是历史文明“不确定性”的一相,但进入风险社会后,人们更要习惯将传统以为“非常态”的事物本身作为一种“常态”来对待。建立生态整体主义同未来中国的“统”与“治”密切相关。
-
柳无益07-23值得关注及发人深思的内容:新冠病毒肆虐下,一位历史学者对历史上瘟疫等灾害的分析,从生态史、环境史、灾害史的视野透视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不确定性的“双相”特征;本书对中国历史上灾害的分析,包括水灾、旱灾、地震、瘟疫等。历史视野下的河南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长江洪水,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生态学视野下的“非典”问题。呈现历史教科书上不会写的“灾难记忆”。关于“大跃进”时期死亡人数的讨论,也值得关注。读史鉴今,长江、武汉、瘟疫及文明,从文本进入灾害与历史缠绕的“另一个中国”。
-
正字员外置08-18看了前几个专题,只能感慨活着真难。
-
唯失喚意03-01看了几十页,确实架子扎的很大,但是内容却有些支撑不起来,读来没有太大的启发。且参考文献都没标注……
-
雨霖铃11-07在上海书展看到的这本书,全书充斥着粗枝大叶和想当然,真就是从臆想出发胡乱写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