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礼仪

读书评论:
  • 啊咦喔呐
    01-11
    作者想要建立一种整体理论!这种能力和气魄令我敬佩不已。我要看看过渡礼仪的最新应用
  • 小城大叔
    06-21
    类似金枝一类的,视角不同,分类和归纳的方法 也不同。西方值得学习的是了解事物的方法,总能从自己独特的角度去分析总结,这在东亚文化笼罩的地区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 希帕蒂亚的女儿
    06-25
    开篇作者自鸣得意地将仪式按照感应和感染、泛灵和动力、主动和被动、直接和间接这四对矛盾分为16种,但这种分类学并未看出有实际意义。泛灵和动力区别在超自然力量是否人格化。而后作者抛出过渡礼仪这一概念,并细分为分隔、边缘和聚合。以与世俗分隔→边缘→与神圣聚合→与神圣分隔→边缘→与世俗聚合的模式来看,季节变化仪式、入会仪式、成人仪式、婚礼、第一次仪式、怀孕仪式、分娩仪式、加冕仪式、洗礼、葬礼、复仇、宽宥等都可归为此类。作者于是找到了他的大一统理论。新生儿实际上被视为陌生人,因而要进行和生者世界聚合的仪式。婚礼中的抢亲是分隔仪式。共餐和性行为是聚合仪式。比较反直觉的是,丧葬中更多的是死者和死后世界的聚合仪式,分隔仪式反而很少。不过我很好奇,堆砌巨量材料就自认完成了论证,是人类学家独有的思考方式吗?
  • 梦中之影
    08-16
    在书店翻的小册子,蛮有意思。过渡仪式分为分隔—过渡—聚合三个过程,包括怀孕、出生、成人、结婚、丧葬等仪式。“只有第一次才算数,第二次只是习惯的开始”,好像也有道理,做不熟悉的事情之前总要祈祷能顺利平安,“通过”之后总是麻木了hhh
  • ChloeW
    12-03
    【2023年的第22本书】看着意犹未尽啊…………
  • 李国藩
    07-27
    欧丽娟老师推荐的,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其中讲了以往任何社会都会存在的“成人礼仪”,而这在现代社会却是缺失的。读完此书,才真正意识到这本书所具有的划时代的意义,单就理论创新而言,作者用过渡礼仪模式来概括了绝大多数仪式礼仪的完整过程,其中包含了分隔礼仪、过渡礼仪和聚合礼仪。读完以后似乎更加明白了为什么帝王在祭天之前要在“斋宫”里斋戒(为了与俗世分隔从而更好的进入边缘——神圣领域),明白了为什么结婚之后要有“过门”(因为新娘经历了与原家庭的分隔,婚礼的过渡,要聚合进夫家,因此身份和空间上都发生了转变),也明白了为什么要“接风洗尘”,这或许也是一种过渡礼仪。
  • 薫風
    04-18
    为写论文,读了前言,第一章,最后两章。其他的需要的时候再读就好了,毕竟已经了解整体理论框架了。就标记读过啦
  • 小泽圈圈
    04-14
    神作相见恨晚!如果说莫斯用mana、物与人的“混融/mélange”和人与人的“交换-礼物/échange-don”解释了古式社会个体和集体的联结,那么范热内普的“边缘/marge”则代表了同一时期集体和对该集体而言的“非集体存在”的分界。“边缘”的巫术-宗教意义可以扩展到一切地域分隔、自然周期、社会地位、生命阶段、“世俗/le profane”和“神圣/le sacré”之上,而过渡礼仪则是安全跨越这一“边缘”所必经之步骤。最早是在赫丽生的《希腊宗教研究导论》对厄琉息斯秘仪的研究中接触到rite de passage的概念,没想到她被范热内普“点名批评”了哈哈。范热内普的工作正是超越特定礼仪的特定目的和特定文化背景,将仪式进程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从而得出“过渡礼仪模式”:分隔,边缘,聚合。
  • ミドリの空
    10-05
    0930-1004 一部综述性的小书,对仪式的分类与过渡礼仪的讨论十分明晰,并且辅以大量的民族志材料。读起来很轻松,但确实会感到冗杂的同时而深刻性不足。翻译酌情扣分,实在是受不了一些文白交杂的行文^^
  • 白面行歌
    10-05
    “工具性很强的书,方便学生现学现用。理论上仍有十九世纪末特有的含混性和宏大性,后面特纳等人将之相对澄清和具体化。”
  • 大鼓楼的人
    10-06
    阈限 边缘期 隔离 感应-感染 动力-泛灵论 间接-直接 主动-被动 门 通过 分隔-聚合 净化仪式 第一次 割礼 命名 相反仪式
  • 夢殊
    04-07
    人类礼仪、仪式体系化研究的先驱著作。其重要概念 分隔(阈限前)——边缘(过渡/阈限)——聚合(阈限后)之界别于今仍颇具学术价值,且我个人于此并不啻于概念滥用:过渡礼仪几可用于分析一切脱离生活常规轨道的仪式化、类仪式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