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s Dalloway

读书评论:
  • 口〇口
    04-20
    To love makes one solitary
  • foxyroxy
    01-12
    我正活在我的过去和未来之中。好震撼的意识流。
  • 巴黎草莓
    07-16
    花了太长时间,太多不熟悉的背景和单词,没有明显段落的意识流,读累了停下来之后会想不起来要继续。作为入门选得不好,都是电影害的 XD
  • 虎皮兰的蓝
    05-24
    敏感 多情 锐利 伍尔芙真是奇人英文的神韵啊中文翻译里完全没有
  • 谷维素
    06-21
    少有的觉得原版比译本好读0.0 意识的发散与收束于某个具体事物 摄政公园长椅 心理时间和客观时间的差别在时钟报时上的体现 Dalloway和Septimus的一体两面(好的知道英国人都热爱莎士比亚了x
  • moormoorer
    02-12
    读Woolf几乎毫无例外地能触发我的depress phase. 天才一样的写作,Cynicism裹在一颗温柔的糖衣里头几乎都尝不着了。Read her work and one becomes aware that one is not alone, but ons is just not alone.
  • AllatOnce
    11-10
    结束得猝不及防;人物视角切换真的流畅,完全是sufferings of all the Londoners
  • 12-19
    that leaden circle
  • Summer
    02-21
    她真的把伦敦写的灵了。
  • 林药
    12-06
    exhausted, 视点之间跳来跳去跟的心累,但是语言很美。就是有一些很灵光的用法,不相干词语的并置,和重复。有些段落节奏特别好,写的像舞蹈,用力踩有之,轻轻滑过有之。特别喜欢Bourton的段落,少年回忆,以及Sally Selton.
  • 天墨
    05-28
    意识流看得好累。想起某人曾这样评价过Woolf:“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温热;一面是创造,一面是毁灭;一面铺洒着天堂之光,一面燃烧着地狱之火。”书中Mrs Dalloway和Septimus正是Woolf的两面。
  • 菌????
    04-03
    Day in day out we r just prisoners.
  • Rilkelee
    01-16
    在所有神经质的细腻与一针见血的尖酸刻薄之下 ,伍尔夫还是太沉湎于她笔下的English high society以及帝国首都的日常了,她笔下人物的所有悲欢喜乐在陀思妥那样真正伟大的作家那里就是一两段就总结完然后打发掉的事,大段idiosyncratic而又漫无边际的意识流笔触也并非处处落到实处,然而散布全书的那些sparks of genius,那种充满忧伤诗意的对逝去时光的缅怀、对错过机缘的憧憬、对现状既无力又不愿加以改变的矛盾,那些突然令人揪心的对角色乃至人性的洞见与巨大同情,谁在阅读时又能轻易说自己未曾感动过呢?
  • U京
    03-07
    "Mrs. Dalloway said she would buy the flowers herself. " 我有位老师特喜看意识流的作品,这本就是由她推荐的。一页页翻下,只觉文笔和思绪犹如行云流水一般,既有力又流畅。不过个人而言始终对此流派有点排斥,谅我不能打满分。
  • 石独步∆
    10-20
    在伦敦生活过一段时间可能更看得进这本书。再也不黑伍尔夫了!这本书写的真的很棒,男女的心理描写切换得像流水一样自如。不是想象中的意识流,她还是挺直白的。要成脑残粉了!
  • 经年累月
    11-06
    意识流写法将内心生活的每个细节都赋予了语言外衣,直觉的、下意识的片断的感知汇成诗意的语流,像捕捉心跳的脉动,从形式上拋弃理性的束缚,任心信马由缰。文学就是要最赤裸地面对自己的那份真诚,连考虑都是多余,意识流就是要画人物的心电图,拷问内心的时候其实是每天都会出现。2014.2.7 看第二遍就觉得很感动,中年人内心的独白,Peter walsh说he had not found life simple,无论是功成名就还是世俗眼中的失败者都在中年有说不出的遗憾和追悔,人生在募然回首之际,没有不酸楚的,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令自己满意?也许一辈子太短,不可能不留遗憾,而有些人,和命运对峙,绝不妥协,激烈地以死反抗,可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逃避?可还有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可那毕竟不是我们啊……,她真是天才
  • 海之子
    08-15
    一提起伍尔芙,都会想到意识流。意识流并不新鲜,现代派作家都用得炉火纯青。伍尔芙的厉害或独特之处在哪儿?在于多个人物之间意识的转换,也就是奥尔巴赫点出来的multipersonal presentation of consciousness. 这个对作者和读者而言难度都很大,既诉诸于直觉,又考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