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革命
读书评论:
-
Huiii11-11朋友的精准赠书。一部铺得很开的浪漫主义时期文化史(论述较浅,因此难以定位为思想史,尤其想起与《娜塔莎之舞》的厚重相比)。形散但神不散,前两章把浪漫主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和作品(实际上,当浪漫主义艺术家回归内在,突出创作者灵魂的坦诚相待之时,两者已无分别了)的内涵进行提炼,便是自然之神、天才崇拜、黑夜梦境、自由情欲等几大主题,心想这不正是黑塞笔下的纳尔齐斯,也是萦绕自己心头许久的一个超越的理念与形象化身!第三章沉入历史,语言与历史的民族主义,尊古与神话的再利用,又试图把这种文化现象置入理性写作的脉络中——但这种努力,反而是有些“反浪漫主义”的,因此读时感到有些疏离和刻意。还好作者是无比开放的,理性和科学的洪流又把我们裹挟到如今,我们的“内在性”,灵魂的声音又被隐没在哪里?我们急需新的启示。
-
知常11-26材料丰富,掌故或可一阅。译者不太熟哲学术语,但文笔流畅且汉语表达准确。
-
Ambrosia10-10作为普及读物居然还不错,令人意外
-
赵天霸10-19嗯,确实比较平,没什么亮点
-
小p08-28挺不错的“简史”,略微有点虎头蛇尾
-
henryyb01-28对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做了一个群像描写,与伯林相比更偏向艺术、文学的层面。较之于伯林更全面,但却太散,不成体系......最后的观察很有意思,浪漫主义并没有消亡而是以另一种形式表现
-
清聊淡写05-27思想家卢梭、赫德,诗人歌德、华兹华斯、拜伦,音乐家贝多芬、李斯特、瓦格纳,画家德拉克洛瓦、透纳、戈雅……这些名字,喜欢文学和艺术的人都耳熟能详,他们的故事和传奇总是吸引人的目光,他们的思想和艺术不是偶然的,与时代发展,与社会思潮紧密相连。
-
犯罪系数Zero07-12各家对浪漫主义的理解不一样,凡人的理解是灯红酒绿、咖啡香水,卢梭认为是对柏拉图美学的颠覆,歌德则粗暴地说,浪漫主义就是有病
-
诺 诺09-14一个是信仰科技进步,崇尚理性和普遍规则,一个是反其道而行:信仰个人至上和反对一切规则、重视内省:“从内到外”“绝对的内向性”。…仿佛瞅见了启蒙精神和浪漫主义之间的推推搡搡……(边读边听贝多芬、李斯特:D……)
-
archimboldi02-05你们这些理性主义者!激情!疯癫!醉酒!你这副样子,镇定,冷漠无情,你们这些道德君子!你们嘲笑醉酒的人,憎恶非理性者,你们四处张扬,像牧师一样,像法利赛人一样!感谢上帝没把你变成疯子和醉汉。我不止一次喝醉过,我的激情也近似疯癫。不论大醉还是近于癫狂,我都不后悔,因为按照我的理解,一切出类拔萃的人,一切建立过伟大业绩的人和一切做到看似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的人,总是被人骂作醉汉和疯子。歌德比全书感人。
-
胖达叔05-29结合最近阅读的浪漫主义文论家的理论,感觉非常有启发,第二章可以帮助理解福柯的《疯癫与文明》,第三章可以帮助理解共通体理论。为了简练考虑,感觉有很多地方都可以继续展开来论述,但也许就没有如此凝练了,原著视野十分广阔,文学、艺术、音乐、建筑样样不落下,引用的大量文献包含了很多有意思的细节。译文也十分流畅,注释看得出来查了不少资料,比较有帮助,但是温克尔曼的名言为啥不用通译?
-
liz07-04有些地方读得磕磕绊绊。可能是人名、著作、地名不同翻译问题,也可能是我自己见识太少,读不流畅。
-
独孤奴06-09作者认定黑格尔关于浪漫主义的界定(“绝对的内在性”)最为妥帖,且至今不死。这本书的装帧实在太棒(腰封除外),用了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云端的旅行者》,关键是用的很恰当,一者书中有一部分专门讨论这位画家;二者用在了硬封上,不揭开外封是看不到的,显得很内在;三者用的是蚀刻风格。
-
甚小望远镜12-13开始以为会是一本相当肤浅的常识性的历史普及读物,翻开之后发现其实信息量大得惊人,是典型的建立在海量的原始资料掌握上的文化史写作方式。和其他一些浪漫派研究著作相比,本书并不以深见长,没有多少批判性的理论反思和特定主题的发挥,而是以广见长,足以让任何一位中国读者发现:原来18世纪有这么多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和文化人我没听说过。
-
白凹08-09译者的有些词跟手指甲里的垢一样:“粉丝”,“画家同僚”,“唯恐避之不及”,媚俗且没有语言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