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上海异人故事

读书评论:
  • 秦自在
    05-07
    2020-037【审美锻炼】“偌大的申城,已经不适应这样纯粹的本帮小市民了。新一代的小市民缺乏城市认同感,精刮而懒,毫无生趣。”“社会上不缺违法乱纪的人事,有的还活得很逍遥,可是老陈坚信,逍遥是暂时的,历史会在合适的时机痛下杀招。”偌大的申城魔都,局促的不仅是异乡人,就是他们310,离了地,又能够洒脱到哪里去呢?
  • 毛杰
    01-26
    如果把上海人这个概念,用田中达也的微缩方式来表达的话,大概就是这本书里勾勒出的样子。从文艺腔到买汰烧,许多唏嘘不已,许多会心一笑。
  • 人生浪费指南
    02-19
    衰老 传承 怪诞 滑稽
  • Sophie
    02-01
    get不到共鸣,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 porco_rosso
    11-23
    生活过和最喜欢的城市~
  • 收件人
    07-02
    这本小说我觉得对读者有要求啊,要懂上海一带的方言才能读着有味儿。虽然故事模版相似,但是方言入文真的惊喜。
  • Ms.Owl
    02-05
    2020年底在博库书城偶然翻到的一本书,被封面310三个数字吸引了目光。这是2010年前后上海人的生活碎片。没有什么具体情节,从徐汇到长宁到静安,和我的生活区域重叠太多,不禁感慨。
  • 北青萝
    11-26
    出乎意料地好读,而且这本书的编排很好,进入之后,阅读的障碍慢慢消失,感受是越来越好的。我原本以为会是一个有些枯燥接近城市志的东西,恰恰相反,是一种“程乃珊”式的弄堂风味小说,带着一些海派洋风。作者当然写到了很多往昔的上海景象,和一些正在消失的上海特色,但他没有过多的去哀叹这些转变与消逝。毕竟一切皆流,上海亦然。
  • Ranger
    10-16
    读完这本书,如读一本书。今年读过的最无聊的书之一无疑,甚至怀疑怎么会买下它的。写了很多上海市井之徒的日常生活,但写法上很蒙太奇,以至于毫无代入感;不过看的时候还是会对其中不是很标准的上海话汉字产生一点共鸣,作者在这方面还是用心的(全篇没有错字也算一个方面,但也有编辑的功劳)。
  • 柏舟
    01-07
    刻画的人物蛮让人印象深刻的 老城厢一篇蛮温馨的 关于大时鸣钟 曾经住在附近的长辈说是常德路西康路邮局旁 不是宜昌路路口 也不知道对不对
  • 缘叄
    09-12
    上海的故事总是让人起分打个三星,最多三星半,胜在有点小幽默
  • 人类小赖
    09-17
    最喜欢白玫瑰传动装置那篇 其他所有加起来写落寞都没它写得好
  • 李草木
    12-11
    书里上海小市民的日子比东北作者笔下的东北人民要好上不少,但读了依然心里挖塞
  • 劈头士》睁木
    02-11
    已购。三星半。读的时候不由切换成了上海话。。。整体还欠火候的感觉。。。
  • 叫我妖而不孽
    12-13
    比作者大一岁,本书反复提到的现代电子城我也经常去,但总是直奔盗版古典唱片,而且在那里我买的不多,因为在鼎盛期,我在今天徐家汇公园对面的小店里买得多,另外永嘉路、桃江路、五原路、汾阳路许多弄堂口的小贩我也买过——我甚至记得波兰领事馆附近小马路上买过一套Backhaus的贝多芬钢协全集。上音附近的正版店只有进去逛的份了。最后一次是2013年经过上音附中看到有人放在脚踏车书包架上卖。书读来很亲切,甚至觉得比张怡薇的《细民盛宴》好,一路上我都用荧光笔划出上海话的词语或俚语。其实我觉得根本不是上海异人,就是上海土著群像,很稳,并不前卫,也何必前卫?不过我也畅想,可以把那时代上海人的经历写成扑克牌或塔罗牌,随机摸,然后组合,相信又是一番趣味。
  • 木婴心台
    08-21
    作者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截取了多个上海形形色色职业的普通市民的生活断面,文笔流畅,叙事生动,有生活情味。从中可以真切地看到上海这座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极具特色的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及其对生活在当中的人们(特别是老上海人)的影响。作者作为新一代的上海人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对当下上海人的生存困境有充分地关注并给予了深切地同情与理解。应该说对这种困境的关注和表达,对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许多其他大城市都具有普遍意义。不论你是不是上海人,只要你爱着自己成长的土地,都可以这本书里找到共鸣。
  • 小伙锅
    11-21
    “写出一个足球队”
  • lee
    11-28
    写给上海的知情书。特别喜欢里头老城厢一篇,讲过去的浴室(混堂)生活,不艾不怨,平静面对,分寸感拿捏得好,是一个很好的电影题材。
  • ||墨墨by墨墨||
    12-29
    身为作者多年朋友、碟友和前同事的好处是,书里大多数人物原型我都知道是谁,有些我还认识;坏处是,我认识到了自己观察生活不够,或者说我没有为了写作而治好我不太喜欢个人交集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