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魔
读书评论:
-
鸣然.10-29穿梭在海德格尔风貌与神秘主义对话之间的奇妙文本,在小说中能以如此热忱和堪比吟游诗人精到程度书写大地、季节内在精神的,布洛赫是我读到的头一个
-
兔子10-31前段时间读 整本书像是教会编导的一场正剧 舞台感浓厚、教义朴素清晰 接着又找来他的《无罪者》 继续读 这本和《着魔》太不一样 比起《着魔》明晰的教义《无罪者》更多地在剖析人性的隐患 布洛赫仿佛被好几位老俄国作家附身 留下太多故国往事的影子 在A和Z的故事中 又暗含卡夫卡的空间感
-
韶汐11-09不看后记以为在讲别的……又枯燥又好读怎么做到的……
-
沃克曼10-15太丰富,以至于会为一个片段或情节左右
-
atwood铲屎10-23读《着魔》的感受就是,在看上去严肃正经的叙述中突然闪现些许纯真的幽默感
-
ellipse10-18断断续续读了半个月 极好 今年最佳预定
-
当她被铲起10-15翻阅了译后记才知道这本书的创作前期布洛赫的身体与精神状况较差,后续是在疗养的时候写完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此书写作水平有一种倾斜式的上升。老中的评论者总喜欢联系环境与个体,然而这本书虽然有政治隐喻的色彩,但最根本的是在宗教与音乐般的传说与民俗中大山的生活里寻找到死与生最原始的奥秘。正所谓献祭与大山的开合相关,寻找黄金带来了死亡,布道者让大家着魔同时自身是弱小的说谎者。最美当属书中的女性角色,大地之母,大山的女儿,以知识与永恒的力量宁静地守护了一切。这本书非常安静,甚至宁和。死亡像撒在裤脚的饼干碎,像春天水草里的虫虱。我认为,这是布洛赫构建自己的精神源泉以对抗现实的方式。他越是把情感与思考放在越安宁的位置,那么这里自然与现实和历史无关了。诗歌一样的小说,很美,除了阅读体验较为悠缓平淡外一切都好。
-
序跋06-04很难找到布洛赫这样对角色毫无怜悯之心的写作者了,角色站着,躺着,在病床上,两波人互相对峙,大段言论淹没彼此的论点,但就算在这个时候,也没有看着对方的眼睛,毫无生机的躯体被架起来,好像只是应邀履行某种义务,嘴巴被创造出来,是为了说不属于自己的语言,但他是天才,用食指弹倒一枚角色再捏住另一个,在无限的棋盘面前,独裁又寂寞地和自己交谈
-
陆钓雪de飘飘05-20布洛赫与卡夫卡、穆齐尔、贡布罗维奇一起被昆德拉誉为中欧最伟大的四位小说家,昆德拉对布洛赫的《梦游人》更是推崇备至。“是的,”他说,“魔鬼发臭,瘟疫发臭,死亡发臭,机器发臭,所有邪恶都发臭,所以善良的人渴望好闻的气味。”
-
寒冬夜行人06-01从情节和结构来看,《着魔》比《无罪者》好读些,一来这本的时间跨度短,主要情节发生在短短一年内;二来这本的情节也更连贯,讲述的就是流浪者马里乌斯闯入村子之后掀起的变故。但从思想和内涵来看,《着魔》又和《无罪者》一样晦涩,布洛赫在这本书里深挖群体着魔的荒谬,巧言令色的马里乌斯煽动全村人陷入了愚昧之中,他们甚至允许在众目睽睽之下实施霸凌乃至于谋杀,并且沉醉其中。
-
鱼08-13以山村小镇的命运折射一个时代的疯狂。哲学性的沉思与德国古老的神秘主义结合,将政治批判包裹在神话色彩中,似是将重心从当下转移到古典,多了些“寻根”的意味,笔触温柔清冷但批判力度不减。对人性的把握与景色的描写令人叫绝。好久没看到这样的文字了。
-
陈茉不能说话07-29布洛赫的文字犹如万花筒般天旋地转,在虚虚实实的梦呓中,他告诉我们,光明存在于黑暗的中心——若任凭自己心中的黑暗引领,人们会将恶魔误认为救世主,从而误入黑暗的深渊。真的光明在于与死去的人共性,只有看见焚尸炉的浓烟、听见死者们的哭泣、孩童们的欢笑、闻到鲜花的芳香,触及大地的颤抖,你才能在黑暗中觉察到光明,不至于着魔。
-
于则于07-17看到很多后来的大师的影子,读书的人应该先读这本
-
Personae07-07一切序章都是为了最后的高潮做铺垫。
-
アリアナと06-09盲目地信任和盲目地封闭同样是癫狂行为
-
业余法师02-10建议翻此书的读者先看下书的最后部分,读一下译后记。看完译后记我对本书的认识就不一样了,可以说是格局一下子就打开了。作者布洛赫原打算写三部曲,本书作为第一部。所以很多事情只是在铺垫,还没到高潮。甚至因为布洛赫突然去世,本书相当于未真正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