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二十一章
读书评论:
-
mini11-28可以说是一本”很上海”的疼痛文学,贯穿了30年代解放战争文革乃至影响到的现在,都是底层或者是跌落到底层的悲惨故事,支援三线是上海独有的吗?全国各地城市的青年可都去下乡了,整本书感觉就一个劲地给你看上海的伤疤有多糟多严重,用力过猛,反正我个人而言,极度不喜欢文中和现实中的那些自以为是的上海人。最后一个东北出生的马朝阳终于不那么上海了……
-
风过原野11-11非常奇怪,当初在南方周末上读的时候,非常喜欢,还打印了好多文本。昨晚上读完,却觉得有些一般了,可能是太短了,很多东西展不开。奇怪。
-
fing fing11-15文字精炼,细腻,有画面感。小人物的命运沉浮着实让人唏嘘!
-
Sebastian11-16这种把小人物搬到《史记》里立传的写法是很难的,篇幅小,谋篇布局就相当考验功力,省略的比留下的重要,如何收尾比如何开始重要,结尾的包袱抖不响,全篇很容易就水掉了。波拉尼奥的短篇集《地球上最后的夜晚》算是一个模版,任晓雯不仅抖出了不少响亮的包袱,方言写作也是亮点,而且从头到尾都很克制,细节尽量不展开,心理描写几乎没有。试举一例——旬余,蒋晓芸回信。“雨果描写生动,但有点啰嗦。”她嘱他别再寄至学校。十数字,言简意赅,回味无穷,换成别的青年的作家,在文学里谈文学怕是收不住的…
-
Bubble11-15周末泡杯咖啡慢慢地看每篇故事很短却几乎总能进入到故事里去仿佛很快的看完了一个人的一生不管是什么年代不管是谁总有自己的小怪兽要打我爸爸没去做过知青但姑姑和大伯伯有短暂的去过想起三个礼拜前上班的八号线地铁上一个看上去五十岁左右身形消瘦高挑的女子在拥挤的车厢挤过来挤过去地带着哭腔一遍遍喊着:“我要回家 我要回家”穿着一件特制的白色背心上面写满了字 写的最大最醒目的是“上海知青”还有“依法治国”(其他的没看清)读到《曹亚平》这件事又突然跳了出来蛮难过的好多上海话看着蛮带劲的有几篇读到最后还蛮有味道的有几篇觉得稍显刻意
-
李果汁04-14【藏书阁打卡】听说读库mook唯一选入的虚构作品就是此书节选,老六的理由是虽虚构,但真实刻画了时代众生(大意),于是找来看。短篇小说,每篇两三千字要勾勒一个人的一生,太难,作者很有文体意识,序言自陈写作实验的心得,干货满满。力求精悍中不失生动,她夹杂沪语方言和明清小说动词,紧凑、利落,文章有琢磨的痕迹,但不生涩,笔力老辣,意外地流畅好看。在清明回家乡的车程中,津津有味地看了一路。那股世态人情的淡然,人生底色之灰奠定了全书冷冷的基调。唯一遗憾是有些人物很有味,想看到更多细节和后续,而限于短小篇章,未能展开。打算接着看她的长篇《好人宋没用》。以非虚构的口述资料为素材,创作小说,这种再创作还蛮新鲜的,版权所属怎么界定?从《繁花》到此书,看到了沪语写作的生命力。
-
樱桃小阮子07-12任晓雯当然是好的作家,用字非常准确简洁,叙述得也很得体到位。但是对她还是有更高的要求吧,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题材的现实与真实是非常难跨越的金线。
-
hiko10-24融合了方言的文字极美,简洁有力地讲述一个个底层小人物的故事。作者不花大力气去描写时代,而是通过人物的境遇、心态的转变和一体行为去为读者铺开一幅幅时代画卷。每个故事都停在恰好的地方,留下无尽的想象与叹息给读者。阅后只觉得心里发苦。
-
张天翼09-22可以看做一种文体和叙述上的试验,虽然有些地方有过分雕琢的感觉,刀痕明显,但这种反复捶打的语言还是胜出那些根本不在意炼字炼句的小说数筹。
-
撄宁02-02生命最初圆满的欢喜,在一场场凌乱混沌后,潦草收场。其中善恶美丑交织,怜悯与憎恶都辨别不清了,只感叹生而为人,如此命运。一段段浮生似都交错了,在命运的泥潭侥幸活着。
-
东关头04-23短短两三千字,凝炼人世变迁。人生真如白驹过隙啊,那些匆匆过完一生的无名者,是我们的祖辈,父辈,也是我们的当下自身。那些跃然纸上的人生际遇,总让人唏嘘。你可以说性格决定命运,但又不得不感叹造化弄人。时光奔流,无名氏们就这样掩埋进历史的尘埃,如不被人忆起,就仿佛从没来过。反观我们自身,在时代大潮裹挟下,又能做些什么呢?想起那篇《张永福》,老实本分人,没事就捧本书,不知觉一辈子“刷地一下,就过来了”,却只能“鼓了腮,说不出滋味”。
-
文森07-212019年7月。在不多的作品间,任姑娘不断追索新的境界,以此,七零后是年轻驰骋的。这一本的路线,深深甩入非虚构的境地,作者也在序言中直面这一时代性的设问,并坦言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即两个写作侧面并行。在我看来,很厉害。实际上大多数文学作品,也都是这样实践的,不可能纯粹取其一端,这也是简言命题本身的特性所决定,你终究会发现它——没什么用。关于“非虚构”,就从“是不是”的空对空,转入了经验的层面,把可见不可触的概念题,转译为可体验的实体。在此序言笼罩之下,展开二十一篇,谋篇发力精微,文字干脆利落,每个短篇精悍有力,一咏而绝。袁跟弟、曹亚平、蒋晓芸,在结尾还有回光初照,故事结构模型一如长恨歌,合眼看到是少年的自己。选题选角,女性为多,可能是沿袭了当代纪实文学的一种潜性规则,也可能是女性的确更多苦难。
-
youxirenjian02-06短篇可能算吧,更像微小说故事或架构。每篇人物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基本可以看到人物的形象,性格和故事后命运的归宿缘由。喜欢那个年代人物不同的故事,这里面更多上海或沪郊地区稍微有些地域性。都可发展成为中长篇,虽然结局已安排但是故事发展和旁线应该还有更多有趣故事性的空间。
-
无底洞之星11-02作者写的其实是她父母那代的事情,我妈妈也会一直不停说,这是市井但是真实生动的上海,也是已经消失了的上海了。
-
林赞07-10最近看过最干脆利落的女性作家的作品,平凡大众的人生状态,更像是非虚构的故事,真实,短小精练的文字却掷地有声。
-
Pam12-1015年就在读库上接触过,想来这才出版。以前是学生,也认同那些岁月挤压之下的苦难是低眉顺眼难言的苦楚,可等你也大了也读了也工作也做着,多少事情,无非就是碰着了。一茬算一茬的。
-
思考的芦苇07-10让大人物去当历史的坐标吧,小人物过的只能是浮生。
-
Shirleysays06-21好是好,但总觉得故事不够饱满,就是个写作大纲。没稳住,出书早了,可惜。推荐阅读,由第一故事改写的长篇小说《好人宋没用》。35万字和2000字故事怎么比呢?任晓雯至少有两点好:1. 从非虚构向虚构跨越的度,拿捏的好,像海明威。2.语言生动简洁,明清笔记语言汲取得好,沪语运用得当。青年作家里的好作家。
-
勃立二象性10-24宝珀奖的设立初衷是为了摆脱伤痕文学的影响,但评委还是那一代人,那入围作品怎么可能跳出窠臼,结果就出现一个78年出生的作者写伤痕文学的咄咄怪事。喂,你出生时CR已经结束了啊,这不叫无病呻吟,什么叫无病呻吟?也别怪年轻人不看传统文学,看你们这帮抱团取暖的呻吟几十年,文笔还矫揉造作,还不如反反复复读红楼梦和明清小说笔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