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thing Was Forever, Until It Was No More

读书评论:
  • _.ycycyc
    12-12
    第一本完全啃完的人类学作品。主轴是linguistic anthropology的理论,辅以文化研究,读的时候很崩溃。援引了相当量的理论之外,也包含了很多后社会主义社会生活的民族志写作,这些生活经验看着很亲切。主论点指出了discourse的核心其实是paradox,自我重复不断加强discourse,但是也使其仅剩performative的空壳。核心已经完全被去领土化了,真的感觉很有洞见,这个书名太神了
  • 栉海
    12-14
    边读边叹息,反复读着Everything was forever until it was no more.苏联,苏联印象,苏联文化的建立和崩塌注定如同过去一样不可完全复制。历史史料、新闻报道、访谈与信件等多方材料梳理出一卷微微褪色的胶片,严谨性下诗意与感伤并存。站在破碎的废墟之上,我们究竟看到了什么呢,难道只有过去和明天么。
  • Versöhnung
    12-11
    问题和优点都在于作者的高知家庭出身。这本书对各类文化掌故耳熟能详,但也让人担心这些材料是否遗漏了苏烈社会生活的主流样态。论点很能自圆其说,就是偶尔重复啰嗦
  • mioooy
    11-04
    需要学习的历史学写作. 能写出这样的书真好啊,读第三章的时候想哭
  • 爱与死的年代
    06-01
    非常不错的对苏联社会精神世界的人类学考察,观点基本认可,分析不错,也了解到了很多有趣的苏联往事。
  • CG陶菲克
    09-28
    #露希娅青年图鉴# 感谢前室友推荐。本书的主题是“话语”discourse:以派对八股为代表的话语体系在70-80年代里固化和不断重复,而在日常生活中,那一代青年一方面认同这套话语的核心概念,不断再生产reproduce这套话语,另一方面他们在团活动中,在各种小圈子中,在摇滚和爵士乐中,在日常的方方面面又不断重新解释这套话语,最终将其置换displace,过起了“正常化”的生活。最终当那一天到来时,虽然很多人没有料到那一天的到来,但是所有人都为此做好了准备。作者的理论水平很高,对discourse的分析很深刻,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社会史材料。优秀的作品。
  • 油炸托克思
    11-28
    一项关于晚期苏联大城市知识分子群体的人类学考察,写的非常精彩。作者的对话对象是冷战教条思维下的苏联研究,写作本身非常专业。然而,这种人类学考察缺乏历史意识,例外状态主权者的死去的确会走向官僚化与教条化,进而出现一系列操演与新话语,然而随时可以开启例外状态的制度结构本身,就是为新的leader准备的,结构中的一切操演在这种power面前都是异常脆弱的,随时可能被消灭。一旦新leader出现,重新占领例外位置,那么历史循环就会被重新打开,这也许才是事情的全部真相。因此,相比较而言,伯林那篇《人为辩证法》反而直指要害,明显技高一筹
  • 庐陵
    11-24
    我应该已经早就标过了,奇怪。前几年读的,问题意识就非常好,分析很有代入感。怀念在之江畔的读书讨论。
  • 想本雅明迟了迟
    04-23
    這種材料收集量!我的媽!
  • 老叮当
    10-21
    苏联后期社会文化小百科,分析了一些苏联时期很有趣的现象,比如摇滚乐的流行,咖啡馆的文学漫谈,以及苏联政治笑话,辅以理论支撑,读起来感觉相当丰满。
  • Sans Serif
    02-29
    算是我读研期间最喜欢的专业相关书籍…之一吧。繁复的学术理论之外,更有作者对他同一代人命运轨迹的深深洞见,对旧政权理性又不乏幽默的解析,以及不经意的微小乡愁,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