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禄与晚清政局
读书评论:
-
77777seven06-17评定一人之一生岂能以一事一举而下定论,功过是非自有历史的见证,看完慈禧全传对荣禄产生浓厚的兴趣,读完马文忠老师的书最深刻的认知是上学读书时什么人什么事一定要分个对错,非黑即白较个高下才是把知识理解通透了,真是“稚子之心”。生而为人孰能无过,大清一半毁在“奸臣”手里,一半毁在“正臣”手里
-
爬行动物09-20让我想起张廷玉,身处中枢这么多年,几乎事事与他相干,却总是面目模糊。
-
春秋08-30起名曰《荣禄传》更合适。庚子年略园之火把荣禄的家藏烧得一干二净,导致今天我们能看到的荣禄相关史料非常有限,殊为可惜。马老师为写这个题目也算是竭尽全力了。文祥—李鸿藻—荣禄这一条线索很有趣,可惜文祥也没有文集。另外书中全录了很多未出版史料(比如录副奏折),对后人福泽深重。就荣禄本人而言,真是个枢廷裱糊匠,要说做事吧一辈子心心念念的练兵,最后以武卫军庚子惨败告终,要说生活吧又是因为清廷的逆天操作导致妻儿先后离世,一直小心翼翼,最后只能留下个很无趣的形象。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已经是清末满臣的上限了,瞧瞧什么端王,刚毅,载沣,大清确实药丸了。
-
流星小天马02-28一本为荣禄“正名”的作品。晚清时期正值风云际会,政局波谲云诡,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派系争宠裹乱,在一次次战败、议和、变革、混乱中清政府行将就木。而荣禄作为将这些千丝万缕串在一起的关键人物,研究他的经历与所作所为,很大程度上是剖析这段历史的绝佳工具。读罢此书,对晚清政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形色人物们之间的关系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对晚清政局的变化脉络及其背后的诱因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
滕雅望01-10讲述从同治初年跟随醇亲王奕環创办神机营,到甲午后主导编练新军,创建武卫军,荣禄一直被视为满洲权贵中谙熟西法的统兵大员,他本人也以谋略家自许,直到庚子之役彻底粉碎了他的梦想。荣禄为人圆融,善于揣摩慈禧心思,事事秉承懿旨以固宠;又善于调处各方矛盾,到处搞“皆大欢喜”,生活奢靡,贪贿成性,身上仍有不少满洲世家的习气。透过荣禄的表现,大体可以看出清末官场的景象。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荣禄随两宫回京。由于武卫军的失败以及妻子的病亡,荣禄身体和精神连续遭受打击,病情加重,但是,仍把持政务。二十九年三月,荣禄病逝。时论对其功过评价较多,与清廷的褒扬不同。南方舆论对其多批评讥讽的倾向,这与革命思潮兴起的背景有直接关系。
-
刘小溪YO02-17历史上荣禄这个名字一直伴随着慈禧一同出现在各个地方。而事实上荣禄是一个政治智慧比较高的人,政治上敏锐的洞察力使得他成为后党的中坚力量,同样他也绝不是顽固的守旧派!很多晚清改革的推进都有他的影子!本书就荣禄的一生、以及他所经历参与的晚清重特大事件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出生在满门忠烈的荣禄靠着家世背景和皇室联姻一步步走向权势的最高峰。其中醇王奕譞、文祥、李鸿藻对他的提携和帮助最大,荣禄也终其一生表达了自己对生命中的贵人们的感激和敬重。之后荣禄提拔的人绝大部分出自李鸿藻门下、比如著名的袁世凯。1903年,荣禄走完了他那算不上幸福的政治人生,留给世人的,是一个模糊的身影,一个近于神秘的形象。此时,离清朝灭亡只有8年、而在他庇护下成长起来的袁世凯成为影响民初政局的关键人物!一代新人换旧人。
-
GaAs04-09荣中堂确实资料不多。
-
世外仙姝寂寞林12-08发前人所未见,提供了新思路
-
:)11-25是对历史资料的梳理 内容杂乱 没有形成好的体系 讲的很多 讲明白的很少。
-
蓅雲11-08系統地梳理榮祿一生從政經曆,尤其是勾勒提出醇親王奕懁-文祥-李鴻藻-榮祿這一脈派系,對理解晚清政局不啻也是一把鑰匙。而對於戊戌政變的背景梳理,尤其是光緒帝與守舊朝臣矛盾的激化、康有為等人的篡改妄動,皆有益深化理解此事件。另外,耙梳了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等人在庚子兩宮西狩時促成榮祿赴行在主持中樞的過程,此舉為內外配合完成和談奠定了基礎。
-
某羊02-14说实话,如果从传记角度而言,本书可能难以令人满足(或者说意犹未尽)——由于资料所限,加之荣禄本人虽身居高位但业绩乏善可陈,作者对于传主生平的呈现虽力求全面详尽,但基本也只能流于记事。戊戌与庚子两章倒确实十分有趣,但其精彩主要在于作者与前人的对话、辩诘,荣禄本身的形象依然是模糊的。因此,本书更具吸引力的可能还是通过荣禄这位满洲亲贵的沉浮与交游所呈现的“晚清政局”——满–汉、新–旧、帝–后、中枢–清流,乃至各自派系内部的或争或和交织并发,构成了细密的帝国权力网络,而作为底色的乡党、姻亲、门人、故吏等关系渗透其中,又使其运作更趋复杂难觅。此时,荣禄这一线索式人物的出现便具有了独特的意义,而文祥–李鸿藻–荣禄–袁世凯这一清季权力关系中隐而不显的人脉线索,也正通过其勾连而得以浮出水面。
-
1N06-18荣禄作为晚清政局的枢纽人物,是书以其在朝局动荡中的沉浮为主线,欲一洗被康梁妖魔化的历史形象,使之更为丰满。以荣之机警聪颖善察,在时势中崛起亦非偶然。一曰起点高,以满洲世家子弟,一门忠烈、难荫入仕,御前行走。二曰结善缘。因主持内务府陵工而结太后欢心,以帮办神机营而得醇王赏识,续高阳相国人脉而为清流延誉。三曰重历练,由神机起家至督军西安,始终以练兵自强为己任,为甲午后督办军务掌枢机军权、推动编练新军、组建武卫中军奠定基础。四曰有血性,早年在南北政争中尽显锐气,虽一击不中败于沈桂芬而被绌落赋闲七年,然初见手腕;戊戌康梁等激进妄为、负君累友,自非其对手;晚年苦心孤诣调和两宫、缓图废立、骑墙战和、回护中外,论者谓其因“固宠保位”而“不能消患于无形”,是为公允。
-
夏多布里昂07-23学术性强,但可读性差,太劝退了
-
varro07-17钱穆说,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关于人事的学问,又都在幽微处。晚清如迷政局、复杂人事,非有深厚史识、峻严史笔不能堪破。个中艰难,设身处地想一下就知道了。本书跳出流俗之见,抽丝剥茧“国之重臣”在危局中的撑持,纷乱之际的困境,体味老成谋国之道,尽显知人论世、读史阅世的中国史学功夫。作者43岁高龄读博再加一星。
-
朱颐钊06-07很不错的一部近代人物研究,框架OK,材料和伸展也都可以。感叹近代史材料之丰富,能让后人具体还原到某一人物在同一天内从上午至下午之间的心态变化,也感叹晚清能公忠体国的栋梁之材究竟还是不少。另外比较有趣的两点,一是荣禄懂闽南语,二是庚子时廷臣函电往来就已经用「八〇〇一」之类的数字指代同僚了。
-
Grandfather07-11大概确如作者所言,荣氏留存史料甚少,读罢仍有意犹未尽之感。
-
sun10-20这本书写的很规矩,很朴实,读起来挺舒服,一步一个脚印的阐述,也因此在看完后其实还是对荣禄带有一点模糊感。总的来说,荣禄是廖化作先锋的政治版,而且还遇到了版本迭代,不明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或许荣禄只是随波逐流的走着,自己也不知道能到哪一步,这也是那个年代人的普遍彷徨,唯一不同的是他的出身不允许他往别的方向走。他的一生放在历史角度上看,功几乎没有(调和之功只能说聊胜于无),过大于天,后患还是自己这亲手培养起来的。没有好名,骂名在后世也没某剃头,某合肥大,真是生的无聊,死的无味,竟然有一种有没有你也不差什么的感觉。
-
カナのフレンズ09-27学术与可读性平衡的比较好的作品。强调了在一段历史而不是一两个节点上评价一个人及其人的复杂性。然而还是明显能感到史料太少,难行无米之炊,终究只看到一个影像,难得细节。至于部分内容就有点接近于心证推理了,“以常理而论”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不一定会按常理行事,而荣禄其人留下的那点资料又很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