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昭天命
读书评论:
-
濒危嗜睡症患者05-21迷人的笔触。虽以时间为轴,具体涵盖的内容却有点剑走偏锋。英国人在19世纪30年代仍未意识到他们将开创如此影响深远的日不落帝国,实在是有意思。
-
陆钓雪de飘飘05-21爱尔兰农民几乎完全依赖土豆过活。平日,他们平均每人每天吃掉的土豆就多达惊人的14磅。土豆可以水煮、炖焖、加入汤里,或者做成面包,可以完全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维生素和热量,使爱尔兰人成为欧洲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有些东西是不能拿来开玩笑的,”爱尔兰的一句老话说,“土豆就是其中之一。”过去也曾有农作物歉收,而且每时每刻都有一部分爱尔兰人处于饥饿中,但大饥荒仍然是罕见的,因为其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更是长达数年;1845年,农作物部分歉收;1846年,全部歉收;1848 年,再次全部歉收。一种来自美洲的病害曾在英格兰和欧洲大陆零星出现,能够突然而剧烈地产生影响。一夜之间,所有的农作物就会枯萎,叶子变黑,茎也变得脆弱;数日内,一片欣欣向荣的土豆地就可能变成一地腐烂的植物。
-
奇里乞亚08-19我一直期待一本抒情式的历史散文,这本书就是这样。“据说每尊雕像的蓝本都是一位当时在世的军团士兵,王朝对忧郁的迷恋使得士兵没有摆出凯旋的勇敢姿势,而是垂着头,拖着盾牌,像是在连通帝国各处的道路上艰难跋涉。他们站在两百码拱形阶梯旁均匀排列的石柱上,原地行军直到永远。”
-
冰河08-16与阿克罗伊德的英格兰六部曲基本只关注英伦本土事务相反,莫里斯的这部作品对英国内政几乎只字不提,视线全部投向了帝国殖民地,而她本人的足迹可以说遍布这些地区。莫里斯的文笔太好了,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那种对于帝国主义骄傲所带来的不适感。
-
薄暮秋风起08-11文笔视野俱佳,价值观老旧不影响本书多层次历史叙述的畅快阅读体验
-
神飞08-11虽然写的很流畅,故事性极佳,但笔锋带感情很容易滑入一面之词,这将有伤历史叙述的客观性,使之变成一本精心修饰的功勋薄
-
韧勉08-09本书聚焦于1840-1900年之间的大英帝国在亚非拉以及太平洋的殖民史,几乎不曾提及英帝国本身的历史文化,只谈殖民活动及其影响下的物质交换、文化殖民、政治变迁。全书氛围三个部分,几乎完整对应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最后辛丑条约这一时期,可见英国全民从事殖民活动,全球多点开花,工业革命促进全球一体被殖民的过程直观而又真切,由此再反观中英关系只是当时全面铺开的殖民活动中的一环,阅读本书利于从全球视野思考中国近代史的新陈代谢。
-
母猪产后护理家09-19帝国余晖,昭昭天命,希望大家能别那么雄心壮志,帝国梦强国梦都太大太遥远了,爱具体的人爱具体的生活吧
-
阿萌06-17“帝国使命的巨大探照灯似乎一刻不停地扫过世界的每个角落,一会儿照在爱尔兰的葬礼上,一会儿又注视南非村庄或者异教神庙。英国人的眼界大大开阔了,他们所理解的权力和责任范围也是如此,普通人第一次开始如同迪斯雷利预测的那样为大英帝国而骄傲。只要稍稍想想就会觉得,将地图上如此多的地方涂上帝国的红色是多么荣耀!帝国将会成为怎样的庞然大物啊!英国有幸站在世界之巅,这又是多么庄严!”
-
代号莫里亚蒂07-22自豪的讴歌,帝国的升腾之势不可阻挡,但是这也是世界其他地区的悲剧
-
神奇07-24大英帝国真是新帝国时代的雏形,为之后超级大国做出示范
-
猫骢07-17不是传统时间顺序描述历史事件的手法,而是拆成了一个一个重要的故事节点,有点像下沉年代那本书。
-
阿里阿秃06-27野蛮生长的年代。最后一个塔斯马尼亚人楚格尼尼
-
宝木笑05-18蒸汽火车呼啸穿过伦敦街区,贵妇人眼波流转地在剧场包厢里向情人暗露蕾丝边,绅士们西装笔挺、雪白的手套握着文明棍,新建的工厂鳞次栉比,高大的烟囱冒着黑烟仿佛密林,人们在烟雾缭绕的小酒馆里热烈讨论着远方的战争和最近的发明……女王威望如日中天,民族信心从未如此爆棚。他们听唐宁街说这个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比全世界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还要大,它的对外贸易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日不落帝国”的名号,让所有人欢欣鼓舞无比自豪。他们当然也看到城市的空气被煤烟污染,贫苦的老百姓又黑又脏、瑟瑟发抖地挤在桥洞里,疾病和犯罪充斥着每一个潮湿晦暗的角落……但谁会在意这些主流之外的“美中不足”呢?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
后浪06-05追溯了从维多利亚登基到1897年大英帝国扩张侵略的历史,记叙了喀布尔大溃退、印度兵变、祖鲁战争、阿散蒂战争、与布尔人的冲突等战事,也记叙了废除奴隶贸易、澳大利亚土著的消亡、探索尼罗河、爱尔兰大饥荒、万国博览会、爱尔兰自治运动等大事件,展现了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社会变化、技术发展,以及殖民者视野中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不同地区的社会风貌。
-
新京报书评周刊07-02书写大英帝国历史的书着实太多,但鲜有哪本书能像简·莫里斯的《大英帝国三部曲》一样,写出那种帝国特有的心态,因荣耀感而生出的患得患失的忐忑和因意识到自己的高傲与自负而产生的感伤与幻灭。这不是一种史家的后见之明,而是深入当时帝国的肌理才能体会到的心态,就像好莱坞电影中时不时被摧毁的白宫和纽约摩天大楼一样。巨厦的建成会带来赞叹,但巨厦的崩塌才会带来心灵的震撼,而唯有这种震撼,方能证明巨厦之伟大。帝国亦复如是。莫里斯描写了在自诩昭昭天命的指引下不断扩张的大英帝国,是如何将帝国的理念遍植于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这个不久前刚刚丢失了美洲殖民地的岛国,已经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目睹了足够多的世界变迁,革命的烈焰在家门口延烧,起义此起彼伏,殖民主义的名声正随着自由主义的兴起而愈加败坏,帝国意味着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