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
读书评论:
-
Bill05-16谈论一部影片,与其思想资源相比,更多是在谈论影片被各种艺术手段保障的可能性,指出在已拥有的东西之外,还可能有什么。或者说,让纯粹之物不纯的,反而打开了通往其他纯粹的道路。
-
Tristan05-31李洋老师您的代译序总结得太好了……
-
黑狗达11-25李洋老师的序,真的厉害
-
Metis”05-177。其实看不太懂,哲学家的文字让人晕乎乎的…/有些观点很赞同:“电影开启了所有艺术;它削弱了其他艺术中贵族的、复杂的、复合的纬度。” “第七艺术是一种大众艺术,因为它实际上是其他六种艺术的民主化。”电影不仅仅是用来了解世界和他者的一种途径,也是连通其他六大艺术的一个中心枢纽。/待重看。
-
leo05-21笔记已记录第一遍+想记东西太多事实证明:贪多最后的结果就是厌恶我应该努力学习舍与得、是与非的重要性我想这对我会是很有帮助的!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
-
皆大欢喜11-22一个法国哲学家的电影访谈评论集
-
Berger01-02巴迪欧所定义的哲学的前提“数元、诗、政治创造和爱”同样是其电影论述的关键词,《木兰花》为何“每一部分都必须被强化”?因为“哲学是对诸多真理的把握”。电影为何可以是一种“哲学实验”?因为“哲学是对断裂的思考”,而电影作为一门艺术“让连续与非连续同时发生”。在某种程度上,阿巴斯和巴迪欧是同一种思索“电影虚假运动”的思想家,“局部运动是假的,因为它只不过是影像减法的结果”。
-
空白岸03-08间歇性赞叹和持续性黄豆流汗,翻译实在太糟糕了。(除了《宽忍的灰色黎明》那本选的两篇以外,推荐选读第16、20、22、26和28这几篇。)
-
雁城03-31我不敢相信这本书的短评里居然没有人说翻译糟透了。本来就倾向于个人口碎片式和口语化/标语化的巴迪欧,经过翻译以后居然连基本的语法正确都保证不了,时常要在一句话里努力地寻找主语,或者最后发现没有宾语。//比起对于个体电影的论述,更喜欢对于电影本体的论述。
-
楚腰纤细掌中轻06-25一些左翼的腔调略不适,《一切安好》的评论颇有点借尸还魂的意思,以文本分析重回意识形态领域大概是巴迪欧赞赏戈达尔的原因之一。重要的是哲学,《电影作为哲学实验》全书最佳,它有一条朴素真理:哲学情境关注“断裂”,即不同术语的相遇,电影本身是“存在”与“显现”的悖论,因此电影是一种哲学情境。类似的哲学观察方法还有很多,《黑客帝国》“哲学机器”的提法也很有意思,不能尽知。但译本似乎不够通润,影响阅读快感。
-
holly200707-01整本书见证了Alain Badiou旁若无人的知识炫技,如尼采所谓的思想之飞舞,一度领略到些许智识运动之美,亦一消遣耳。快哉!快哉!
-
寒枝雀静06-01B / 还有不少片子没看所以粗略翻完。巴迪欧对电影几乎没有任何创建内部独立的统一概念的野心,他更多只是运用外在的哲学概念楔入作品。哪怕是在几篇集中的理论论述中,他采取的依然是事件、断裂、不纯性等对电影不具备直接限制的视点(其中有丰富的阿尔都塞痕迹),由此在一种足够开放的甚至近乎直观经验的条件下让作品完成真理生产,进而保证其非美学理论的非区隔性。因此他从电影中开掘的希望也并非某种纯粹的感知解放,而是一种朝向外部的潜能:电影被电影自身打败,既是一种“为柏拉图准备”的艺术,又有着“大众哲学”的可能——如此不同于先前对巴迪欧强调“内在性”的印象。BTW由于不同时期篇章衍生的一个话题大概是巴迪欧与手册的关系?对戈达尔大概是真爱吧?(英译本对比后:翻译是真的烂啊!!!扣半星!!!)
-
华东师大出版社04-08对阿兰·巴迪欧来说,电影是一种教育,一种生活的艺术,以及一种思想。自1950年代末至今,他撰写了三十多篇论述电影的文章,提供了哲学家看电影的一种视角与解释方式。从具有现代性的导演,如茂瑙、安东尼奥尼、塔蒂、戈达尔,到美国当代电影,如《黑客帝国》《木兰花》《完美的世界》,本书涉及各种电影的风格,为读者呈现了过去五十年来电影发展的多样路径。
-
Agilulfo03-06某种意义上最糟糕的评论。为什么要这么谈电影?难道就不存在另一条路,更加直接,更加感性?《魂断威尼斯》开场展示了“主观静止”的理念,《诺斯费拉图》死亡国君登场的一系列镜头向我们展示了某物逼近的理念,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关心理念?如果不是“生活对快乐且不牢靠时光所做出的承诺和逃避”……为什么要自我欺骗?为什么不画真正的奥林匹亚?
-
einstvckbrot04-07当然作为一位站队马克思的左翼思想家要抛弃思想中的战斗性是不可能的,但也要说当站在一个纯粹影迷立场,巴丢所建构的电影评述往往才是最迷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