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无名

读书评论:
  • 繁晴retake
    07-06
    对于纪实文学,我们更多的应该是考虑事件本身引发的问题和带来的思考,还有它能够给经历了相同或类似遭遇的人何种经验和启发,而不是期待它作为一部小说来满足你对它文学性的期待。
  • 吉夏
    06-01
    对比《黑箱》来看,冗长且带有情绪的叙述掩盖了事件本身本应该带来的影响力。这和她们的职业有关吧,一个是记者,一个是作家。前者是冷静而客观的新闻报道,后者是感性而冗杂的日记自传。她们所经历的都让人同情,但是叙述方式的不同,还是增强或削弱了影响力。
  • 伊夏
    06-20
    事情有了令人错愕的结尾,但这样的抗争和控诉不会停止。听说《黑箱》印到了三万,又有人说反正只有女性在关心,没关系,聚沙成塔,很多论调会被行动打败。
  • 瑰夏
    06-01
    译文纪实系列以来,最具有心灵震撼力的作品。二十年寻找真相,从仇恨到开始对仇恨对象的每一点生活轨迹的追寻,回到起源的慈悲,而对后续恶行的绝不饶恕。作者也是受害的女主人公,在一次又一次面对自己的伤痛,她思考伤害,帮助,公正,制度,而毫不回避。只要自己提着血走过,才能如此真实写出其中的滋味。这不是猎奇或踏新之举,这是二十年来的自我之行。让人感动的不是文字,是这样的一位女性。勇敢而柔弱,她并不回避。
  • soloye
    05-06
    非常难得的一个个案被讲述出来,“把零散的东西组合起来,是一件震撼人心、让人称奇的事”。除了关注性侵本身外,这个个案也展现了美国的司法情况,联邦制度、陪审团,以及诉讼时效。最后,作者很认真地给了每一个读者建议(无论你是什么身份和角色),对于受害者,倾听和支持是最重要的,千万千万不要自以为是,说太多不过脑子的话。强奸这个事情本身,是把侵害者和受害者双方都彻底地物化,这真是人类的巨大悲哀和耻辱。
  • 熊阿姨
    08-31
    这本书没有编辑吗?细节实在太多太琐碎了,连第一次上法庭时年轻法官谢顶,在办公室墙上贴驴尾巴的海报内容都要写一下,一个惶恐的当事人确实会被各种体验分散掉注意力,可所有东西都塞到文本里就是灾难。事件本身的力量大大削弱,读完1/4后实在没有兴趣继续读下去了。
  • 广阔天地
    05-13
    比较偏执。但可以研究创伤后综合征和犯罪心理学。
  • Juri泥屋
    08-25
    很理解作者的想法,罪犯被绳之以法还远远不够,想知道,作案动机,想知道,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在怎样的情况下才能干出这种残暴的事,可更荒谬的是,也许根本就没什么理由...九二年的美国相比一五年的日本已好太多,医院,学校,警局都给到了作者很好的保护,但整个司法系统依旧有它不完善的地方,二十年后确认罪犯了,却不能制裁。作者的书写,更像是一点点的在救赎自己,实际生活中也在积极引导亲友到底该怎样的对待她,伤害依旧还在,但已经释怀了好多。对比伊藤诗织,感觉伊还在艰难的第一步。
  • 头痛不是病
    05-13
    太多与案件无关的个人生活,心理描写。作为性侵案受害人的自传作品,内容比之前看的艾丽斯.西伯德《他们说,我是幸运的》以及伊藤诗织《黑箱》差了许多。不过作者本人对待强奸案受害者这一特殊身份的正面认知,以及自始自终的乐观与战斗精神值得钦佩。
  • 05-22
    同样是性侵案件,但跟黑箱完全不同的是作者对于这件事情的讲述和追踪,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受害人形象――你是有罪的,我是不幸的,但我的人生不会因为你而变得一蹶不振……可能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或者仅仅是个体差异),对于黑箱的作者苦苦追寻真相大白和正义执法的经历有更刺痛,更压抑,更绝望的感觉……而这本书,经常看着看着就问号脸,作者所想所为真的是很偏执了:她会尽可能的让周围人知道这件事和案件进展;疯狂收集施害方的各种信息;有些想法和行为非常以自我为中心……因为亲历者的想法不同,也算是提供了另一种角度看待她们的想法……
  • 成知默
    05-14
    作者曾将自己经历过性侵的人生称为:“活着,但带着污点”,20年后的抓捕与庭审将作者和我们一次次带回多年前的性侵现场,而作者当年的应对也几可称得上是典范,如事发后的及时报案、及时取证,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等。但即便如此,多年后当事人也仍不可避免地活在对自我的怪罪中,甚至还以战争创伤或种族主义情绪为罪犯开脱。作者说通过文字记录其实是一种自我解脱的方式,20年追寻真相的漫漫光阴,有着太多作者私人的甚至有些凌乱、芜杂的思绪,但也证明了即使是如作者这般的完美受害者,也总是被这个并不是自己的错误击中。有一个细节,在罪犯落网之后,作者用了很多手段去调查这个人,他的名字、他的生平、他的家庭等,从而“他不再像一个符号那样神秘莫测”,也一点点变得渺小起来,虽然繁琐耗时,又何尝不是自我疗愈的过程呢?
  • 仙境兔子不忘记
    07-18
    从EMILY身上学到很多,也喜欢看她写那些生活片断,特别好。愿每一个我们,都不是无名氏。
  • 钟离毓
    06-12
    穿什么衣服上庭脸书上放什么照片不厌其烦追溯嫌疑人履历……种种神经质的做法隐约透出受害者污名的焦虑,和对公平正义真相大白的极度渴望。冗杂絮叨的叙述,其背后是作者敏感又脆弱,恐惧又坚韧的内心。案发十八个月后,艾米莉从戏剧学院“按时”毕业;案发二十多年后,案件重审又搁置,在一系列的过山车经历后,这本书的出版是她“迟到”的作业。
  • momo
    07-20
    190页放弃,读着太令人难受了,令人讶异的叙述与流水账,作者写得仿佛自己毫不在乎,却又对罪犯和案件有种近乎狗仔般的态度,我甚至读到了一丝热衷。她笔下的所有人都是围绕着她的符号,你无法知道当时的情景究竟是什么样的,不过这点或许要怪出版社,或许这是自传而不是一部纪实作品。在那么多沉默的受害者中,作者是少数可以得到帮助和尊重的女性,但她对这件事的态度却是仿佛把自己当作献祭的羊羔,心中充满了对自己的崇敬甚至有一丝沾沾自喜,仿佛这件事说到底不过是一则谈资,一个可以借此超然的资本,一个可以写出来出版的题材,太奇怪了,没有人能苛求受害者,或许把受害经历当做荣誉勋章也是另一种举世无双的勇气,但实在抱歉,我无法走近她
  • 洋葱
    06-05
    确实不能去评判谁是更好的受害者,但是可以去评判什么是烂的写作。不能因为一个人曾经受害,就把她有关这件事的所有叙述变成政治正确的保护对象,隔绝一切批评。 不喜欢这个叙述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和是否曾经受害毫无关系的造作自恋,作为普通读者只有(有些不真诚地)说:“你真棒!你很坚强,经历了这一切,太不容易了!你这样的优秀女人会越来越好...”(题外话:一如既往的,编辑质量不好。随手举一处:p99两次把Steelers错译成“铁人队”,后文里却又译对了。客气一下,真实感觉两星。
  • 挟书谤王蘑菇酱
    07-25
    也许不是好的“纪实文学”,但是是一本好的“记忆文学”,大量的絮叨都是自我审视和反思与改变的痕迹。如果读者容有更多的同理心,应该能读出作者的心思,绝不仅仅是愤怒和清算那么简单,更容有对现实和公义的反思与叩问,只是文学性笔法让这些思考显得细碎不成体统罢了。值得四星,为了豆瓣的原力平衡,特补至五星,并希望大家能更认真地对待此书。
  • 上海译文社科
    04-18
    20年前在匹兹堡,我被一个陌生男人性侵了。现在,我终于知道,他是谁。我还知道,在这个男人眼里,我,和其他女人一样,是没有名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