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诗篇
读书评论:
-
刘不丢03-13没看纪录片的话,并不太懂诗人的情绪。看着片子,这些诗句句句入心。
-
酸奶05-09最喜欢于坚《大池》、魏国松《那天大雪》《高处》、绳子《关于一条生产线的描述》、谢湘南《生产,在生产中,被生产淋湿》、泥文《填简历》、陶天财《摆龙门阵》、池沫树《在橡胶厂》、李浩《哀歌》、寂之水《审判》
-
Organic12-22很感谢有这本诗集的出现,如果是一篇一篇的看,哪看得见这样的人生百态?书里还细心的写了每位作者的诗歌的获奖情况,方便去了解一些不太知名的奖项。喜欢的里面的很多首,但记忆最深的还是打牌那篇,几乎扑哧一声笑出来,但笑完了,不又是空虚和麻木吗?慢慢的读,感受灵魂的微微颤栗。几次几乎潸然,为生命。
-
齐东强05-10作为诗或者作为文献资料,都好但都还不够好。
-
Faye是飞飞呀02-05泣血的诗歌,最记得“铁锈的月亮”一篇,结局是诗人从高楼一跃而下。
-
马扎罗02-23因为同名纪录片的公映得知此书,略奇怪的是,纪录片里的诗歌很多没被选入这部诗典中,而且既然称之为“诗典”,应该具有权威性,仅由一个人选编,未免有些草率了。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因为诗歌和文学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
Joeb07-16记录意义大于文学价值,符号化和标签化的工人物语。读者不能奢望去发现和重新定义一些他们自以为的高贵灵魂,工人阶级的精神世界离现世想去太远,尤其在这么一个诗歌极度边缘化的时代,边缘化的工人碰上边缘化的诗歌,其被时代放逐的命运已早已注定。所以说为什么这本书的记录意义大于文学价值。全篇下来,诗人有着对于工厂时代繁重劳动的苦涩回忆,有着对生产生理性的痛苦回忆,但也有对那个时代的追忆和回味。那是大时代变革来临前最后的风平浪静。那种对集体生产和大工厂协作模式的体认,对于很多年轻人,很难理解。但他不失为一个很好认识那个时代人们真实精神世界的一个途径,一扇装点华美同时开门见海的窗。
-
安子想隐居05-02诗歌究竟是一种需要长久浸淫,砥砺磨练的高贵技艺,还是一种人人皆可嗟叹之、歌咏之、足之蹈之的心志心声?
-
慕容家的阿碧05-02你左手无名指上戴的那一枚钻石,和工厂里玻璃刀头镶嵌的那一枚金刚钻,在本质上其实是相同的东西:忠贞、坚硬、不可妥协。祝罢工成功
-
江海一蓑翁08-02诗人、评论家秦晓宇在拍摄关于中国工人诗歌的纪录片《我的诗篇》之外,选编的一本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人诗歌中的代表性佳作的诗歌作品集。编者选编这些诗歌作品时的一个重要考量标准,就是其作品内容,有无关于自身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的大背景的充分体验、质疑与反思。这样带有明显社会学倾向的选择标准,使得这本书在文学价值之外,也具备了较高的史料和文献价值。编者撰写的长达数万字的长篇序言,以及正文后附的中国工人诗歌创作研讨会的讨论实录,既为理解和解读这些工人诗歌,提供了多视角的面向,也充分展现了工人自身跟学术界对于这些工人诗歌作品的不同定位与理解。这样一本书,不只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对文化社会学和社会文化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同样很有参考价值。
-
咸鹅07-21智力潜能上的平等是肯定的,基本上稍加训练,写出平均水准的诗对工人而言并非难事,很多“纯文学”捍卫者从事的也无非是阶层趣味再生产的程式化书写。但遴选上还是太“工人”了,关于吃饭日用的作品没有被整合到工人的整体形象里,大概是编者的策略导致的。此外,产业工人和农民工确实有必要区分。
-
颠三儿不能明白04-09《罗布泊》《炸裂志》《语言》《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我写过断指》这几篇我尤其喜欢。来自生命的力量,搅得我不得安宁,大中午的灌下二两酒,流成两行泪 (好吧,我读过的那个版本看来只是朗诵会上那些的集子,没有这个版本厚)
-
羽揚12-19「我咽下一枚鐵做的月亮/他們管它叫做螺絲/我咽下這工業的廢水,失業的訂單/那些低於機台的青春早早夭亡/我咽下奔波,咽下流離失所/咽下人行天橋,咽下長滿水鏽的生活/我再咽不下了/所有我曾經咽下的現在都從喉嚨洶湧而出/在祖國的領土上鋪成一首/恥辱的詩」
-
陆小胖04-14或多或少还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界定和审视所谓的“工人诗歌”的,因此编得乏善可陈。
-
于是11-18应该被看作是一种现世中珍贵的关怀的产物,诗本身的源头令人感动,诗所能抵达的读者的内心却不尽相同。
-
阿当01-20每一种职业都应该有相应的诗人。他们观察自己的职业,写出其自诞生到兴盛,由衰败至灭绝的史诗。抑或通过自己的职业窥视这个世界,经其特定的视角去观察,记录,展现各自眼中的异色时空。每一种职业者都存活于不一样的世界里。只有身陷其中的诗人方可勾勒出其独有的美感,与诗意。电影可观,诗亦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