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

读书评论:
  • 莫挨老子
    08-01
    人终其一生都在赌上自己的幸福,去修复孩童时期的创伤。所以提高人类幸福生活质量的关键,就是良好的亲子教育。 为人父母,先学习,先上课。
  • 漂漂不能吃甜食
    09-06
    第一次真正直面自己的回避型依恋人格,要不断的自愈,不断的接纳自己不快乐的过去,努力做一个并非“不幸而苛刻的人”
  • swtar
    07-25
    作者的演讲集合,据说是为人父母必读,读了一半,感觉没啥收获,读不下去了,准备当父母的时候再来读读!
  • 鶖梁
    11-02
    本来是打算随便看看的 心理学或许是通向幽微的过去的途径 有的想法也算明白症结在哪了 难怪有人评价迥异 且随他吧
  • Gary老师
    10-27
    与特定个体建立亲密情感纽带的倾向是人类的天性,贯穿一生。母婴交流主要通过情感交流实现,不是言语。回避型依恋关系(不相信)和人保持距离,矛盾型(不确定)更容易抱怨。心灵如同骨骼可以自我疗愈,改变随时发生,咨询师的抱持(Holding)帮助个体建立安全基地、不做过去的奴隶、为当下重做选择。
  • Idee
    10-06
    外部不确定性——>好的依恋关系(镜映,情感交流/非言语交流,言语交流)——>形成安全基地(内部工作模型)——>增加探索行为,可见好的依恋关系可以塑造安全基地,意味着内化的安全感,只不过还有一个变量是意外。重点:第7-8章,治疗师的五个任务
  • 疙瘩
    02-02
    完全在鞭尸我的童年生活。从童年时期的焦虑到青春期之后的回避,可以说成年之后这几年我都在焦虑自救,永远在想办法跟自己的童年和解。有的时候记性太好不是好事,这只能让我在字里行间反复应激。
  • 最爱是加缪
    02-11
    本科时心理咨询老师推荐的书,多年后我终于读完了。通过书中的理论思考了一下自己和周围人的行为模式,受益匪浅。四星半。
  • 大石落地
    03-28
    演讲集,依恋三部曲要点总结,重新重视来访早年经验里的真实经历而不是幻想,重写了防御,推翻了死本能……高光第四章作为自然科学的精神分析,bowlby 提出的科学家与实践者的态度说出了我模模糊糊感觉到但是没能够说出来的
  • 子不语
    03-28
    看起来由一些叙述不明,缺少趣味的演讲稿组成。
  • 陆路
    08-13
    整本书鲍尔比都在强调依恋理论比精神分析高明的地方,但是又一次次借用弗洛伊德的语言来要显得自己的理论与精神分析相比不是那么另类。依恋理论的实证性确实值得关注,但是依恋理论的很多观点在精神分析里都可以找到踪迹,只是依恋理论更系统更有实证的基础。鲍尔比这样做的行为学意义其实远高于心理学意义
  • krista
    06-05
    给《爱的艺术》里面提到的张罗不少例子加以证明。归根到底,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对一个人亦或是一个家族的影响。始终支持不婚主义,因为破裂的家庭、一个不健全(心理)的孩子的诞生都将紧跟着两个“不合拍”的伴侣应运而生。三观不合,性格不合…是厄运的开始。打算为人父母的,都该做好功课。
  • isismay
    03-14
    对依恋三部曲的总结和补充,从观察得出的结论,再回到临床工作中的理解和技术,细腻而富有人性关怀。对临床工作非常有启发。
  • 小曾是条鱼
    08-19
    脑海闪过一个悲观的论调:命运早在我们两三岁已基本写定。余下的人生,我们要花许多时光去改正不良养育的后果。。。这还需要在觉察到的情况下。。。
  • 赵客
    11-11
    读了易春丽老师的序,真的好感动。无论是否已做父母,每个人都应该读一遍老师的这篇文章。
  • 一小片蓝
    12-29
    断断续续读完这本书,感觉灵魂发生了革命!将要成为父母和刚刚成为父母的人,都应该读一读。安全型依恋是在两岁之前形成的。尽早读。
  • 陆钓雪de飘飘
    11-20
    弗洛姆“逃避自由”和“爱的艺术”的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