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

读书评论:
  • 巧克力的颜色
    11-04
    美国孩子和中国孩子面临的世界很像,可能中国孩子还要更甚。一边是焦虑的伪中产阶级父母为了继续往上攀爬社会的阶梯,为孩子争取学区房、课外培训、兴趣班一系列的活动,自己还为着房贷、各种费用殚精竭虑;一边是留守儿童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就退学,消失在校园融入社会这个大染缸里。最后一章我都没怎么读,我知道无论是什么样的建议,作为个体的我都还是要继续挣扎,毫无选择。
  • Roy W.
    07-11
    两个S...*B翻译,自我感觉是有多良好
  • 折耳大猫
    06-27
    这是社会学作品吧,数字分析+亲身体会,前面就是在反复论证,结论基本上都是早就知道的废话!唯一觉得有点用的就是说了下美国也有学区房!
  • icethawless
    10-09
    剖析了家庭结构、学校环境、邻里社区、养育方式对美国孩子成长的影响,道理都是相通的,对国内养育孩子有非常大的启发性。
  • 小城小姑娘
    07-29
    读起来很快,想读反映中国社会问题又有扎实量化数据的书,有吗
  • 废人王亮
    04-03
    我受不了这种翻译风格,我觉得在智性的幽默与油滑的俗套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诸如撕逼、单身狗这类网络词汇,使用当慎重,格调实在太低。相比作者的分析,我实际更喜欢看那些田野调查的案例,在这个日益一体化的世界,美国孩子的问题,亦是我们孩子的问题。
  • 余颜
    11-05
    仅就美国的状况而言,这大概就是一个社群主义者的教育诊断,以便利抽样的访谈故事承载扎实详尽的统计数据,结尾也给出了极其明确的解决方案——坦率说,明确得让人心生怀疑。暂且抛开这份怀疑,我们面临着另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当我们在中国语境下谈美国教育时,究竟是将其当作中国状况的镜像,借他乡之殇进行自我安慰,鼓吹「无声的革命」;还是将之当作某种忧喜参半的前景,看到我们甚至没能做到那些帕特南眼中的理所当然(如公立教育投入平等),而只是复刻了教育系统中的效率转向。悲观的说,这一状况或许注定会越演越烈:帕特南却并未清楚地看到,正是我们的教育系统不断生产出的关于我们自身的知识(如幼教、脑科学、营养学)将教育变成了一个专门领域,而专门领域中向来没有公共精神的容身之地,只有或公或私的投入产出和马铃薯式的生活。
  • 少年张浚
    09-17
    本来打算打四星半,但翻译实在太烂、太恶心了。对一些及其简单的词汇完全不懂、乱翻译一通之外,自己拙劣的中文水平也暴露无疑。另外,“讲真”出现好几次,有这么恶心的译法和表述吗?
  • Raindog
    05-03
    关于教育与阶层固化这一突然在中国兴起的热点话题的深度研究,读此一书胜过百篇公号文。
  • 一只大鱼
    07-14
    每一章皆用不同的故事对比(工人阶级家庭vs中上阶级家庭),在对比中揭示了经济隔离、阶级隔离、种族隔离、居住隔离、学校隔离等残酷的现实,两极分化、阶层固化,留给个人努力的空间越来越少,美国梦越来越衰落,书中所分析的也是我们目前的状况。
  • 自娱者小五
    03-04
    翻译整体很流畅,然而我认为严肃的社会研究就不要出现神马、单身狗这类自以为幽默的小聪明了;这书的图表格式不统一,轴线含义、单位有的干脆没有,有的图名乱来,这在罗列数据的时候基本是个不可原谅的错误。说回内容,作者用心把个例和数据分析结合起来,最后附研究方法的说明,用例证时比较小心,下结论不武断(几处揭示相关性的时候坦诚这只是一种可能),很容易让人从感性和理性上都信服。全书的结论就是阶层可能正替代种族成为底层人民上升通道中的天花板,底层儿童挣扎在恶性循环当中,全无翻身的可能。他们有好的期许,但无力无奈,父母责任缺席、学校作为场所的不力、社区功能失灵…把他们推入深渊。社会不公很容易被识别为集体性的个人问题而被搁置,但其中社会制度的推波助澜也要揪出来解决掉才是“正确的”不公,作者很刻苦,可供一观,推荐
  • Frenovus_L
    03-11
    美国的知识分子能够做出这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推动意义的调查,真让人感动不已。研究不仅得到各种基金资助,成书后还获得总统奖。想起我们的gov不久前抓捕了组织工人读马克思著作的北大博士,真的不知该作何语。
  • 真真
    08-05
    书不是说理,而是用一个个案例告诉你,阶层流动是如何逐渐停止的。如果你看过他的《独自打保龄》那就不推荐再买这本书了,逻辑和内容大致相同,这本更关心孩子的成长,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如果你没有买,推荐看《独自打保龄》。如果两本都买了, 会发现边际效益递减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