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历史与文化
读书评论:
-
豆友15987320303-17视野广阔,高度概括,知识点极其密集,但政治史部分像流水账。本书更偏向中世纪知识文化的发展,介绍知识观念的变化如何引发社会革新。古典文化的保留、消亡和再发现的历程,一开始就与教会教育结合在一起,从内部埋下动摇信仰的根基,点燃信仰和科学的冲突。世俗统治和基督教会相互渗透,从阿拉伯、拜占庭引介回来的古典著作,引起象征思维向辩证思维的转变,法学教育改变人们对社会政治关系的理解,不断激荡千年教权和王权纠纷,也启发后来的理性化政治统治和商业组织方式。商业贸易和经济产业推动城市形态和文化的变革。探索世界和知识诉求相连,普世主义开始脱离宗教语境,融入新的统治秩序中。文艺复兴不是一蹴而就的,中世纪也不是与之相对的黑暗愚昧的时期,它是通向理性未来的革新之路。读完推荐《从黎明到衰落》,可完美续上。
-
Y04-04写太散了,像喝大了,如果不是对中世纪整个脉络和框架有了解,会很迷惑
-
桃桃鹿鸣03-09重构一个有光、有挣扎、有生命力,也依然困在局限性里的中世纪,力图消解传统目光里的刻板印象。结语里对康德咬牙切齿的反驳有点真情实感了。优点是虽然为了立论有矫枉过正之嫌,但正所谓不破不立,旧时代的灰烬里生发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的火种。缺点是作为非典型思想史,本书默认读者对中古欧洲史有基础了解,东一榔头西一锤子,写法过于飘逸,不同篇章之间又多有重复。
-
琉璃仙人11-19作者完成了客观地重塑中世纪形象的任务,站在历史中而不是回顾式地去观察宗教神权、社会规范、人文科学、政治君权中每个概念内涵在千年尺度中的生成与更新,迭代与消亡。中世纪并不是无知的时代,知识精英与文化资本的重要性从未削减,只是过于稀缺而已。 阅读体验:1. 完成任务之外,此书写的并不引人入胜,至少说人物有血有肉完全感受不到;关于基督教神权的篇幅过多,连我这专修过基督教哲学的都觉得异常枯燥 2. 翻译比较生硬,可能是从德语直译的后遗症;3. 中国传统不允许后代用祖宗的名字,这是真智慧,大智慧。
-
十四卷12-06在很多书里见到的被引用的作者(德语世界的研究值得更多的被翻译),对启蒙时代“黑暗中世纪”刻板印象的一次“祛魅”尝试,给启蒙崇拜者泼了一瓢冷水。1. 关注重要历史事件、时刻和结构的同时聚焦具体的单个历史人物;关注作为整体的中世纪的同时呈现思想史,勾勒文化演变及其持续与断裂。 2. 向近东扩张,并未带来宗教的救赎祈望,以及诱人的经济效益,也并不是韦伯所认为的新教或清教主义的特别产物。3. “我们自己构建了一个虚构的、陌生的、总归不受待见的时代,在那里,似乎我们所有的错误都能被推脱掉,或一笔勾销,或暗暗被原谅:因为我们不是这样的...中世纪其实更加成熟、更聪慧、更具好奇心、创造力和艺术感,在理性和思想的方面更具革命性。同时,中世纪在自我评价方面更谦卑适度,他们明白,自己是侏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猫大仙12-10我只读完了最前面几个章节,并且还会继续读下去。这本书对于破除“黑暗中世纪”的历史偏见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成系统的梳理“中世纪——现代欧洲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虽然对于康德的批判浮于表面,但本书不是哲学史故而也应当予以宽容。
-
小波福娃01-28指出中世纪史并不是黑暗时代这种观点,今天多少已经是研究者的老生常谈了,但作者梳理的同时有很多灵光闪现、举重若轻又思路跳跃的地方,有一定基础的读者会更加享受这本书的阅读:)
-
宝木笑11-16终于入手了Johannes Fried的书,见到很多人引用,却未能有机会收藏经典的那种感觉。像这种学术大神都习惯将新的研究成果悄悄隐藏在一本貌似全集的书中,所以这本书并非是对先前研究成果的简单整合,而走的是文明史的新研究方向。Johannes Fried侧重的是对“时代精神”的考据,更像是一次对过往惯性思维的祛魅。我们眼中的中世纪更多猎奇成分,对暗黑哥特风和泥泞重口味的好奇,助长了人们对中世纪定义的“一边倒”倾向,无数人说“黑暗中世纪”是“楔入古罗马与文艺复兴之间的一个巨大的错误”。作者的具体叙事以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承担,而非以往史学家研究口吻,就是为引导读者客观而真实地看待那个千年。在宗教迫害和战乱瘟疫中,封建制正在被肢解、城市正在被建造、市民正在渐苏醒,一切还未结束,但一切都正在开始。
-
ly的读享生活10-01公允中肯。梳理清晰,着力破除“黑暗的中世纪”的谬见。中世纪有灿烂的文化,博雅的大学教育,人文主义价值观念和学说,由隐微渐显明的理性之光,它是孕育近代启蒙运动的母胎。抱着老观念,迷惑的读友,读此书,譬如服解毒丸。历史是延续的,文艺复兴的光荣承续于中世纪。这就像是我们的五四,为了追求进步,要与传统决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抛掷了中世纪,把它暗黑化,这是文化弑父的要求。
-
砚一10-10难得的新书而不是印刷品~翻译手动点赞,本书太博杂了,适合在手边实时查阅~康德真的是太惨了,直接被点名骂了个狗血淋头。“中世纪,就这样带着战争、叛乱、财政危机、法律法规和对改革的期望,带着宗教和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和学说,带着政治上的洞察、对女巫和魔鬼的迷信,带着预测计算、尘世的追求以及科学的发展,带着它的理性运动,虽然仍有‘不成熟’和‘非理性’的顽固残留——悄悄地进入没有多大差异的近代时期,未曾留下明显的跨越门槛的痕迹。而中世纪与近代的区别,不过是后来的启蒙学者和历史学家所建构出来的划分而已”。或者我们可以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黑暗的中世纪’,如果有,那么我们今天依然没有走出中世纪。
-
hahalm12-26不够通俗,也不够学术
-
陆钓雪de飘飘09-09普鲁士国王的评判、哲学家康德的判定和诗人席勒的诽谤,这三个证据足以表达许多人对中世纪的看法。启蒙时期,人们一致认为,中世纪是倒退、愚昧、不思进取的时代。地球上没有第二个高等文明像欧洲人这样歧视、指责自己的过去,甚至想要忽视它,抹除它,这种现象真是独一无二。(钓雪按:现在可不是了。)这一时代并不包含拜占庭文明和阿拉伯-穆斯林文化,但时人的目光却受二者影响得到极大的拓宽。事实上,正是因为外交方面的接触以及拉丁基督教会所要求的传教使命感,中世纪的欧洲人开始形成全球视野。当然,德意志人中还广泛传播着不一样的中世纪形象,其中包含了一种浪漫的、献身于基督信仰的狂热精神。中世纪其实更成熟、聪明,具好奇心、创造力、艺术感,在理性和思想上更具革命性,谦卑、适度,知道自己是颠覆性的巨人肩膀上的侏儒,看得更远。
-
后浪10-26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形象与时代大势结合起来。为我们呈现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和教会格局、宗教生活、艺术以及古典文化和理性精神的复兴历程。
-
虾米10-15虽以线性方式写作,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通史,作者的侧重点在于勾勒思想史及其脉络结构。追溯政治、经济、内政、外交、国家、理性、法律、资本、货币经济、企业精神、自由意志等现代概念在中世纪的形成过程,以及概念与实践之间的紧张互动,揭示人们藉由此种互动,得以新的视角和方法探索世界和宇宙的复杂性,考察人类生存和社会中的现象和环境。此书用来打脸康德等启蒙思想家对“黑暗中世纪”的误判,指出历史阶段间的继承关系,而所谓中世纪与近代的区别,“不过是后来的启蒙思想学者和历史学家所构建出来的划分而已。”全书涉及面广,知识含量大,需要有一定的中世纪史阅读基础。
-
庙脚石08-26一字一字校完,收获颇多。其中学术史、基督教思想史和政治思想史的梳理很有价值。佩服译者,亦感学海无涯,语言的隔膜始终存在。也许在英语学界,德国人的影响还不够吧。“本书的架构以’时代精神’为导向,包含了作者大量的洞见……它囊括了学界的前沿(至2008年),如果以批判性的视角来读,一定会乐于与作者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