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国
读书评论:
-
蓝黑的强音10-17写作手法引人入胜,比纯粹的译著好读(国内学习背景学者的英语写作)。着重看了个人比较感兴趣的夏、商等章节,作为从事与历史学沾边的研究但就三代而言仅仅是个小白的外行,读后感觉以往零散获取的知识被更系统地重塑,收获不小。
-
Ryan10-25去意识形态化的中国史前史,值得一读
-
久道04-24前面部分有些内容,如介绍北美汉学疑古风气和顾颉刚的渊源,新进化论和旧进化论的区别,图像和成熟文字之间有一个“注记符号”过渡阶段,良渚符号就处于这一阶段。二里头的人也许不自称为夏,夏可能是其敌人对他们的称呼。商的多次迁都,是因为商王有多处基地。占卜的秘密性,导致仅仅相隔三百米的王室卜辞和花东子卜辞非常不同。不过西周以后没多少新意,看点不高。
-
Z05-01总体上比前两本要浅显,但是关于商周的部分极有新见解。另外,考古对于早期中国的理解实在是太重要,期待更多的发现。
-
撄i宁04-21“早期中国”这个选题只是听着觉都觉得很难驾驭,但是读下来本书在各个学科视角与分歧观点之间转换,内容充满张力,期待这周六的讲座可以听一听作者和其他老师们的交流。
-
里仁04-16简中版译文在台版基础上有大量修订,流畅了一些。作为一部概论性的著作,视野是比较宏大的,立论也很严谨。
-
黄意10-04135页,论述晋国公室衰落,作者写到:(晋)献公又进一步将他的所有儿子驱逐,以确保得宠的惠公顺利继位。史实错误,献公宠爱的是骊姬之子奚齐,惠公夷吾与文公重耳都是出逃的公子。作为普及性读物内容算是详实,从早期石器时代的部落时期到商周的邑制国家再到战国秦汉的领土国家,梳理其发展脉络,介绍其基本社会构成与特点。注重对考古资料的运用,一分材料讲一分话。但翻译腔过重,降低了不少可读性,书中介绍的参考书目几乎全是英文作品,于中国读者并不友好(这本无可厚非,此书是针对美国的高年级大学生或者非专业人士所写)。书中所引的《奏谳书》很有意思,值得一读。
-
汝默11-12不错的通史,广泛吸纳了学界的前沿成果并融入了自己的研究,同时又有一条社会形态演变的核心线索,使全书不至于成为一个大杂烩。最精彩的部分是西周到战国这一段,完整地阐述了李峰关于西周“邑制国家”的本质及其向战国“领土国家”演变的思路,对于解决在文献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如何为西周至战国这一段历史进行分期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但书的副标题为“社会与文化史”,其实内容整体上还是侧重于社会形态与政治体制的变革,有关思想文化的论述较少,甚至有成点缀之嫌,这一方面未来的通史写作完全可以再超越,为读者提供更多的细节,更多层面的分析,以及更深层地揭示社会文化的基底作用。
-
科普段子辽叔06-02虽然是“入门书”,但是面向的是英文学术世界研究早期中国的学者的入门书,仍然属于学术专著的范畴,并不适合中国非专业读者作为科普读物。我错误地拿来开卷,读后也并非没有收获:1、领略了基于考古证据,做历史研究的魅力;2、读到了一些新颖的观点(尽管我完全没有能力分辨其可靠性)。需要承认,相当部分内容我没有读懂。这不是书的问题,而是我的。
-
忘忧清乐阁主06-02全书十四章,新意不多,几无收获,可为外行科普读物,作国内教科书不行,遑论专门著作。论“古史辨派”不公,论复杂社会材料不多,夏商所论尚可,西周论述为其本行,水平较高,春秋战国时代不如赵鼎新,论诸子百家陈词滥调,秦汉时期平平。作者一大优势是对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皆有精深把握,但本书继承西方学术传统,很难体现两者。图片较为丰富,但意义不大,价钱很高。地图质量一般,与出版政策有关。作者自称“本书以早期中国走向更大规模和更复杂组织的社会发展过程作为论述的主线,并探索支持这一社会发展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理论架构为早期农业社会、复杂社会、邑制国家、领土国家、帝国的演进顺序,有新意,但论述较少。
-
94小静的blog02-02写的比较浅,在写法上是教材的写法,割裂有点严重,缺少一个串起来的线索
-
风歌笑03-10这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好书
-
以逆为名03-25本书是李峰教授撰写的一部“能供那些高年级大学生、研究生以及非专业人士阅读的关于早期中国研究的入门书”。就其体量而言,属于比较简明的历史读本,文辞清晰,通俗易懂。值得注意的是,北美的早期中国学非常注重对传世文献和考古材料的综合运用,也能够吸纳欧洲和日本汉学研究的学术成果,因而形成了一种较为宽阔的视域。这一点很好的体现在了本书的编写之中。另外,由于作者对西周时期的研究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在这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分析中融合了许多有趣的观点。具体可以参考作者的另外两部作品《西周的灭亡》和《西周的政体》。
-
鹅笼先生04-06早期中国通史,思路比较新,不过时间跨度太大,本身也是入门教科书的写法,就不免面面俱到了,期待作者早有新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