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史学革命

读书评论:
  • 孔飞刀大叫兽
    02-02
    对年鉴学派发展史的简明介绍,“今日的造反者转变为明日的当权派,并转而成为造反派攻击的对象”。参考书目中附已有中译的书目,很实用。
  • 赤道無風帶
    07-05
    讲了年鉴学派的发展。
  • 又及
    06-06
    一八年六月。(第一天)清晰,一如既往地清晰;译文也好。(第二天)值得一读,学术著作,还是相关领域学者来译比较好。
  • 尚水堂
    04-30
    历史编纂学转向进行时
  • 二赫
    09-02
    三个小时看完的一部小书。伯克作为文化史研究的扛旗人,对年鉴学派的四个代际进行了勾勒。第一代的心态史、对时间的关注;第二代的布罗代尔帝国、结构史;第三代的分化与文化史的回归;第四代的进一步分化、心态史的回归、微观史、叙事。全书简单易懂,列举了不少好书,对我个人帮助很大,推荐阅读。
  • trats-i
    12-15
    1.简明扼要,概括的能力;2.充满缝隙的名著,以及确定与不安的阅读。
  • 亞歷山大裡亞
    08-21
    年鉴学派所呈现的多元化和多面向显然是其生命力所在,不断拓宽和探索史学的边界,计量化、文化史、长时段史、记忆史,尽管各种方向并非其首创,但它们皆在年鉴学派著作中得到了最为全面和精彩的展现。
  • 陆钓雪de飘飘
    05-14
    年鉴第四代史学家大都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跟上一代一样,这个群体规模较大,比较多元。但与前二代相比,它更像机构或网络,而非拥有在对抗主流趋势基础上确立的明确目标和认同的运动。在下文即将讨论的某些文化史著作中,这一代与第三代的延续性是相当显而易见的。然而,这一群体的某些成员转向新方向,其多样性同时显示了创造力和碎片化。为方便起见,我们区分出六个走向:回归社会史、微观史转向、身体史转向、图像史转向、记忆史转向及最后一个转向——似可称之为“反思”转向,这要归功于晚年米歇尔·福柯、米歇尔·德塞都和皮埃尔·布尔迪厄的社会文化理论。
  • 一只小企鹅
    04-25
    总体来说有点简单。然而,对照前面的大事年表和后面浩瀚的参考书目以及罗列的已有中译本,又要告诫自己要去买书了额~
  • 鹅杆菌
    01-12
    警句密集 鹅且终于能搞清汤普森 布洛赫 布克哈特 布罗代尔 福柯 夏蒂埃这些人的关系了 很棒的史学史 不过 我导给大一小朋友读这个真的好么
  • 一乘寺绿狗
    04-14
    嗯所以做不做政治史其实和实际的政治生活有很大的关系 想想日本中国似乎一开始也对年鉴学派不感冒 一方面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相关 一方面也是政治事件太过强大 而如今中国又全是社会文化史的做法 政治史消退 也许只是因为我们做不了而已
  • 任东风
    02-24
    扣一星是因为翻译(其实翻译本身挺好了)。Peter Burke将自费弗尔与布洛赫开创的年鉴传统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透露出Peter的书写激情。梳理地十分清晰,人名、书名、概念极为繁杂,虽正文仅200页,看起来却比预想中要慢。当然,对于部分常见译名的“另起炉灶”,则让读书速度进一步放缓。比如把写作《乌合之众》的勒庞,翻译作勒朋。 总的来说,阅读此书,还是成功地激起了对于年鉴学派进一步了解的好奇心,更不用说本身布洛赫和布罗代尔等就声名远播。当Peter在临近尾声时写道“尽管如此,说这个运动——作为一个与众不同的运动——实际上已宣告终结并不为过”时,还让人有一种淡淡的悲伤。
  • 浅斟低唱
    10-07
    译作里少见的清新简洁啊,一本书弄懂年鉴学派,大大鼓励了我啃文献的心情
  • 空空
    02-19
    初读是在十年前东杰师的史学概论课上,这本书和其中提到的许多著作,奠定了我对现代史学的认知,并且至今未变。反观国内史学界许多学者,基本上处于前“年鉴学派”时代。
  • Roger
    08-22
    本书应该是想要短时间内概览年鉴学派历史的最佳入门书。伯克长于长篇综述,刘永华老师的译文也很流畅,书前的大事年表和书后的术语表、中译书单都显示友好。年鉴学派身上社会学、人类学等“兄弟学科”的色彩很浓,要深入了解还需要熟悉几大社会科学分支学科的发展历程。比较有趣的点是不同时期年鉴学派成员们对各种马克思主义流派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书中明确作略处理的年鉴内部的权力争斗和人脉网络,以及英国史学界对于法国年鉴学派的“傲娇”态度(也可能带有作者对英法关系的戏谑)。对于当下中国史学界来说比较熟悉和常见的部分,可能是P130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末年鉴学派发展的三大趋势:人类学转向、政治的回归、叙事的复兴。1989年以来,年鉴学派作为一个“有形学派”的历史,其实已不是很好写了。
  • 青壁齋
    06-06
    简单翻过。伯克将这一运动“放置于历史编纂史上进行定位”,由此揭示出其发展的历史经验,相比于运动本身的主张更给人以启发。有这个感受估计也正是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读者看来,“运动实际上已经解体,其部分原因正出于它的成功本身”。
  • Lawliet
    07-07
    葛兆光先生曾谈到人文科学何以自救时提到专业化和国民人文精神的塑造。而这也正好对应着史学的两种趋势,一是文学化,如美国学界对叙述的重视。一是社会科学化。四代年鉴学派,从费弗尔、布洛赫;布罗代尔、拉布鲁斯;勒高夫、勒华、杜比再到更为分散和多元的第四代年鉴网络,基本上都是史学与社会科学相交互借鉴的趋势,诚然第三、四代重新回归叙事和事件史以及对之前史学叙述的反思,但这种反动仍在其这一大趋势之下(如人类学方法、心态史与心理学)。两类努力的界限并非是分明的,实际上正如第四代年鉴学派不那么传统一般,文学化与社会科学化都受惠于后现代的哺育,两者都具有反思性的理论自觉。即便年鉴学派中每位学者个人风格和网络总体的差距并不总是一致甚至互有批驳,但20世纪最富创见、最难以忘怀的历史论著中,有相当数量来源于这一群体。
  • 文在兹
    12-19
    简洁深刻,令人神往。希望咱们的古代史研究也能有发展成这样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