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知识分子
读书评论:
-
遥遥刘05-19地铁通勤读物。适合作为中世纪社会文化方面的入门读物,围绕中世纪的知识分子,涉及的切面非常丰富,但是因为篇幅有限,各个角度又过于概括了,就像万花筒,稀碎且繁杂。最喜欢的是阿贝拉尔和爱洛依丝那两小节,因为聚焦的非常具体,读出了故事感十足的起伏与冲突。本书的语言很喜欢,非常简练,每个概括还是会有出处及论据。本书不以深刻取胜,难在面对这么大的话题,如何拣选陈列角度
-
Mono&Maniac01-19断断续续看完。一句话概括:中世纪的这一批人,如果他们不被称作教士的话,那么他们是知识分子。谁会不喜欢年鉴学派呢?
-
十四卷01-09戛然而止,不过瘾哇!
-
Gingerbreadman11-16經院哲學就這樣把位置讓給了神聖的無知。
-
濒危嗜睡症患者10-15极其浓缩,高山仰止。
-
拯救与罚赎.11-02女朋友送的 比上世纪那个译本好太多。
-
大甜甜~~01-14第一次读勒高夫,能读懂的部分大约只有一半,因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还非常有限。勒高夫似乎点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外在的知识体系要怎样才能促进内在的知识跃升。大学当然有,从博洛尼亚大学时代开始,其实很多大学都已经成为了知识的集散地,但是,教权的垄断和经院哲学的发达,其实也使得大学是一种非常保守主义的东西。如果没有日后种种复杂的变化,大学不会变为今天我们所理解的这种大学。勒高夫还谈到知识分子究竟怎么理解自身的问题。现代知识是和城市紧密挂钩的,而知识分子都在努力让自己成为“城里人”,其中以显著标志就是将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劳动”。确实,现代大学的显著特征不是“闲暇”,而是“忙碌”,一切对大学的美好想象,恐怕都是比较晚起的产物吧?总而言之,读不懂的地方比读懂了的地方多。
-
Flanuer01-02别被页数迷惑了,其实就是本小册子,作者精炼的论述凝练了近百页参考文献,勾勒了从中世纪知识分子到人文主义者的演变。但作为对知识分子的论述,较少对思想的把握,12世纪的理性主义与后来如何不同,为何神秘主义能与之并行(人们在犹豫什么),经院哲学怎么继承了它,又错失其精神…都需要更深入地挖掘。
-
holly200711-11具备僧团性质的大学。
-
clemenceau01-22翻译质量比以前的版本有大幅度提高,还增加了大量注释,推荐;这本小册子是一种启发式开端,中世纪知识分子的形成是由于城市文化经济的自然发展,然后在中世纪行会模式下壮大,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和综合性,这与华夏模式一开始就不同
-
迟权02-19我认为勒高夫把握住了知识分子群体演变的一条重要线索,即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形象建构。作为诞生于城市经济的群体,他们一开始将“劳动者”作为自己的身份认同,并通过认同经院哲学的理性观念对这种认同加以强化,外在表现即阿贝拉尔与修道院系统(假想敌)的紧张关系。但是当教权普遍衰落时,他们的假想敌变成了上升中的城市劳动者,他们通过自身的贵族化依附于王权,维护知识贵族的自尊。他们面对的经院哲学与反智主义的矛盾、教权与王权的抉择、城市走向乡村,不断提醒我们更关注一个群体的主观认同,探寻这种认同的弹性与边界,而非简单地诉诸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简单进化脉络。也只有在这点上,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王权与民族国家是西方近代化的终局。
-
阿拉斯加的雪02-16从歌利亚德式的流浪求学者,到行会知识分子,再到经院哲学家与贵族人文主义者。勒高夫用短短两百页描绘出了中世纪知识分子的全景。ps:最后的参考文献竟然占了书的三分之一!
-
沙织02-17自己了解一下手抄本的制作背景
-
Léon03-23是在读涂尔干的《教育思想的演进》的时候知道的这本书,相比之下,后者要晦涩得多。中世纪知识分子向人文主义者的转变,本质上是劳动分工的城市经济下的手工匠人向有钱有闲的贵族阶级的转变。而两种身份都深得我心。
-
Aisob03-27高山仰止,景行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