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史与新清史

读书评论:
  • 東寫西讀
    04-30
    沈卫荣作为梵语专家,研究方向在于藏传佛教与汉地佛教研究,对于清史研究本来他是个不折不扣的门外汉,这些年由于新清史研究引发的争论聚讼纷纭,他发现其中有许多与他所研究的藏传佛教相关,于是就有了《我看“新清史”的热闹和门道》。新清史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对于汉地以外内亚世界的关注,打破了自费正清对东亚晚期帝国朝贡体系的论断。然而以欧立德、罗友枝、柯娇艳、米华建为代表的新清史家们一方面强调对于非汉文文献记载的重要性要进行重估,在研究上要对满文、藏文、蒙古文、维吾尔文以及内亚其他流行的文字记载的文献对比汉文文献,而另一方面著作中对于满文、藏文、蒙古文文献引用甚少,有的甚至是因为不懂语言,牵强附会而引发的误会,而宗教更是知之甚少。比如说清朝统治者对于藏传佛教的尊崇,不是因为内心的信仰,而更多是为了统治的方便。
  • 清风不堪酬
    11-23
    没想到如此宏大的标题之下,书本身竟然如此之小。虽然作者在最近的讲座和撰文中修正了自己的部分观点,但是以“人文科学是语文学”的视角解决史学问题的方法是很值得学习与思考的——对于陌生语言自然可以服膺以语言学入手的研究方法,对于我们的母语,语言学又该怎么运用呢?差评大都在说新清史一部分是胡乱喷人,我倒觉得作者道出了话语权争夺之外的一个问题——新清史,首先要能称得上“史”。
  • 雪代剑心
    10-05
    其所谓“大元史”实质上是重视利用多语种文献,视角上则扩大到欧亚乃至全球,同时注意历史叙事/建构。一章对杉山正明、威泽弗德“历史叙事与建构”暧昧的评价态度,以及其从自身历史语言背景对蒙元史的反思,都难以令人有所收获。二章通过《汉藏史集》窥探出藏人并未异化蒙元王统,而是将其至于汉族王统序列;三章则从蒙元藏传佛教入手,上至西夏下到明,将三代统治者对藏传佛教的态度政策纳入到同一序列下进行考察;在章五其从自身学术背景,对新清史学者藏传佛教认知的批判(即“既不是满族化,也不是内亚化,而是西藏化”)无疑是全书的亮点和精彩之处。至于章四对藏密两种修法“历史叙事与建构”的解构,可见其历史语言的本行,个人也大体赞同其说法,尤其是在“演揲儿”的解释上。但“大喜乐”如其所言晚期如何“堕落”?并非建构一语能完全概括。
  • 门氐
    06-21
    近期到货后一口气读完
  • 这么近,那么远
    10-05
    按需。“本书稿为作者近年来对于蒙元史和清史理论研究的一组文章合编,为一本史学理论的学者散论。近年的历史研究中,关于“历史书写”、“话语权”的研究思路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相信“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样的说法,不管是“东方主义”还是“西方主义”,都是从各文化自身的立场、观念、需要出发去看待与自己不同的、他者的文化。中、西方的历史学者不管视角多么的不同,但一样难逃政治立场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历史的真实往往要比这种带着非此即彼的价值判断而建构、形成的历史叙事丰富和复杂的多。在对藏传佛教、以及基于元代西藏史、清代西藏史的实证研究之外,作者力求对于以往的中、西方历史学者视角下扭曲或片面的西藏历史做一些普及和解释的工作。”
  • 烟斗客甲
    12-24
    作者不是清史学家而是藏学家,是藏传佛教研究专家,同时是文本语文学家,30多年学术都是全面和深入的历史化和语境化处理;新清史争议点不是清史细节而在于民族史,关于中国、内亚的概念,大清意识形态的藏传佛教、汉文和满文文献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东方主义与新清史的关联等;作者也是蒙元史研究者,南京大学韩儒林的元史研究室出身,本科和硕士在陈得芝指导下主攻元代西藏历史研究,并到中央民族学院向王尧学藏语文,1990年在德国波恩大学攻读中亚语文学博士,毕业后到日本京都大学与大元史专家杉山正明一起,后参与他主持的黑水城研究项目;藏传佛教对西夏、元、明三代都有巨大影响,都信仰之,西夏以西藏喇嘛为帝师,明代前期对藏传佛教的信仰超过元朝;菩萨皇帝不是普世君王,而是分别统治藏蒙汉的三部怙王之一;历史是构建的东西,无主客体;
  • 雲隱
    10-10
    沈卫荣老师距离畅销书作家(比如罗新老师)只差一次远足!
  • Chopin J.F.YU
    12-29
    對於「新清史」的部分論點還是相當尖銳並且中肯的。。。又黑我杉山正明,木啊哈哈。。。
  • 黎余
    01-02
    新清史有个屁可理解的,史学就老老实实考证,读文献。不要天天写小说编故事发明理论,要是非信宗教那释迦牟尼佛还授记过吐蕃呢。
  • 琴斋书话
    06-05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日本汉学界渐渐兴起了“蒙古时代”的研究热。几乎是同时间,在西半球的美国人们,又发展出了“新清史”学派。两者都在强调,汉族文化或许并不是一直都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少数民族统治中也有许多因素是不可忽略的。我们作为置身其中的中国人,又是如何看待异域文化对我们这片大地的滋养呢?沈卫荣教授多年来研究西域语文、历史,特别是西藏历史和藏、汉佛教的比较研究。这本书即是沈教授多年来的研究文集。作者意图以知识普及为基础,以小见大地让读者们先了解到蒙元史和清史的真实面貌。呼吁回归对历史文献本身的还原和研究。进而排除地域、现实政治的干扰,构建起有超越意义的宏达历史叙事。历史研究的价值或许正在于此吧!回归事件和资料本身,理解和解决问题。如此严谨的思维方式,期望对你有所启发。
  • 手艺青年
    11-06
    沈老师什么都说了,也什么都没说。打在新清史上的拳头不痛不痒,打完以后再替新清史说两句话。
  • DRYJIAYOU
    06-22
    大部分可见于作者其他的的著作之中,略加修改而成。基本上是将“大元史”与“新清史”作为对照进行论述,从史实考据和历史叙述来回应,强调回到当时的语境之中去寻求当时人读看法,从而揭露出西藏史学利用“供施关系”来掩盖政治、军事上的依赖,对元明清西藏与中央的关系进行了严谨的分析,强调藏传佛教在元明清三朝的延续性。对新清史的回应是将其放到东方主义的语境下去解释新清史的发展与中国“反东方主义”的潮流,算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总之,整本书更类似于一种史学史的反思,“中国”“内亚”等等都有涉及,其中揭示的不仅仅是兰克史学下对真实的追求,更要以此为基础完成历史学家的叙述责任。
  • 缓之
    03-08
    可读性颇强。称赞陈得芝先生“温润如玉的道德,吉祥如花的文章”,真是让人印象深刻。
  • 知止
    08-23
    从元史研究出发,批评了新清史立论的要害。正本清源之作
  • 中世与近世之间
    09-30
    很矛盾的一本书,集中于大元史和新清史的分析与评介。将其置于全球化的背景加以理解无疑是准确的定位。沈用汉藏集史对元朝的中国属性及西藏归属认识作为依据,没有说服力,毕竟时人认识不能作为历史认识本身。倘若此逻辑成立,那么对藏传佛教仪式的歪曲丑化只怕也要认同时人认识,而作者恰恰推翻了这点。沈认为历史研究并非是寻找资料和发展历史事实的过程,从当下的视角和关心定位历史和现实世界的意义同样重要,此点极为赞同,沈对于中国学界由此导致的话语权丢失深表遗憾,不过沈在批判大元史和新清史时采用的逻辑恰恰是回归历史的语境,前数言论未免言不由衷。另外作者对威泽弗德其人其书的评价有种山中无老虎的观感。基于其与杉山的关系,沈没有太激烈的批判,而是对其未能坚持《史集》研究表示遗憾,沈从后现代史学影响的角度对其转型进行了分析。
  • 纪恩同学
    08-15
    介绍和吹捧别人的文字可以少一些。
  • 人造天堂
    05-14
    哈哈哈,最喜欢看实力打脸了。翻译一下:我不是针对谁,(新清史)在座的各位全是辣鸡。你们可是看了两本西藏心灵鸡汤,也就能蒙蒙学术分科太细的清史领域,老子可是藏传佛教专家,你们哪,图森泡图那义务。站好了挨打,左一下,右一下…听说过《汉藏史集》没,没听过,那你说个JB呢?认识西夏是哪朝,大黑天是哪尊菩萨不?“演揲儿”是什么词源不,不认识,那你还敢装利用非汉语文献的逼?第五章更是面目全非脚,把新清史踹成猪头,本章名“我看新清史的热闹和门道”,翻译一下,我能看出门道,你们哪,外行,看热闹。
  • 三首塔
    06-16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以我的智商,始终理解不了中国从古至今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连带着对新清史也始终无感,总认为此类研究与争论没有答案、很难说清。即使如葛兆光姚大力这个层级的学者,在论述该问题时也是让人一头雾水(葛曾说若谁可以完全说透该问题,拿个诺贝尔奖毫无压力)。不过沈教授此书倒是明白晓畅,读来颇感有趣。
  • 维舟
    12-09
    考证有新见,从细节上提出了一些有力的驳难,但或许因为焦虑于为中国学术界夺取“话语权”,自相矛盾时复可见。全书一个潜在的立论点是:新清史受意识形态话语左右,但作者自己则通过史料和实证还原历史,结论是更客观、更接近真相的。这使他不会反思自己的立场,也在在表明他虽宣称应当学习新的“大元史”叙事,但其实内在仍秉持实证主义信念:坚信通过语文学,是可以寻获“唯一真相”这一圣杯的。因而乍看矛盾的是,他所说的“二手的、非专业的历史类作品”正是他前面所赞许的“大元史”叙事。他也暗示新清史争论中那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话语是没有价值的,他看来不认为这些争论本身就有意义。对新清史的讨论表明,他认为那些是权力话语,而非学术思辨问题,这最终还是不免隔膜,没有进入到对方的脉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