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乡与低乡

读书评论:
  • 春愁如雪不能消
    11-09
    第65页注释一当为“胡渭著”
  • 洛水湛湛
    02-05
    很规整的博士论文,选题眼光独到,研究理念上有自己的想法。本书将“江南”视为时空连续体,将太湖以东高、低乡地区作为一个研究区域,分列三个专题进行历时性叙述,进而整合在统一的时间轴上,发现剖面,划分时段,分析结构,揭示高低乡的三次转变。作者应该非常崇尚年鉴学派,研究思路参考布罗代尔的三段论等理念,具有强烈的现代史学的特征。但是作者似乎过于强调自己的研究思路,导致前言和结论的篇幅太长。不过作者作为史地直博生真的很有天分,能看出他选题时新颖的角度,对西方现代史学的理解,以及非常富有逻辑性的行文,膜拜之。
  • 朱颐钊
    03-16
    很经典的一篇历史地理学研究博士论文。上编谈水利治理,中编谈市镇开发,下编谈区划新设,可以看出水利对于江南的繁荣有多么重要的关系。附录那一篇讲江南雍正分县的,读起来也很不错。按理说,顺着思路捋下来,再下一步,就是讲选区划分了嘛。
  • lele
    03-20
    写得好,但没有说特别特别惊艳,毕竟禹贡出品吊高了胃口吧
  • 逆风飞扬
    06-17
    历史地理学名著,博士论文果然很深奥
  • 夏栎
    08-11
    sdx第二本 ,各种涨姿势。
  • Melpomene Ad
    11-11
    #REGIONALISM# 有丰富史料也有清晰结构,高屋建瓴,见微知著,极能显出作者治学功底之深厚
  • 哈哈哈哈哈
    06-09
    现在能看到的历史地理学青年一代学人的天赋之作。真正代表了史地所与华南学派共同培养的高度,开题前膜拜一下。读了快两周才读完,深跪于天赋。。。唉
  • 路依澜
    05-03
    真正结合了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和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绝对是全国百优水平的博士论文,不知为何只是提名奖,或许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百优评审确实有很多猫腻。
  • 南萧亭
    03-20
    这本书是我近年来看到最好的一本青年学者学术专著。长江三角洲沿海一片地方比内地海拔高出一米左右,这让太湖周边的低乡排水自宋以来一直是水利学家的难题,而高乡当时开发程度较低乡差得多。整体治水思路让位于赋税之利的现实需求。明代在太湖以西筑坝,太湖来水骤减,在缓解了低乡治水压力的同时让吴淞江和刘家河因水量少而淤塞,黄浦江成为太湖泄水主要通道。明中后高乡植棉,形成与低乡稻作不同的生态。政区重划等事件很多也与高低乡分异有关。作者消化了布罗代尔等学者的理论并有所批判,展现了作者对长-中-短时段历史研究与现实问题针对性的理解。
  • Tacher
    01-26
    抽时间将本书翻阅了一遍。通过高乡和低乡所形成的微地貌差异,对太湖流域以东的地理开发和行政变迁做了梳理。理论层面“高视阔步”,细节梳理缜密详尽。通过吸收和发展年鉴学派的历史地理人文理论,整合了水利、市镇、市场、政区等多个江南研究的热门话题,体现了政治、经济作用下的地域开发,赋役驱动下的土地模式,地区开发到政治区划的复杂互动,对不少既有结论的内部细节特征加以补充完善。作者的具体论证其实读的时候很难跟上,但注意到的一点,作者没有在历史记忆上做过多展开,仅在最后浮笔略过,或可见历史记忆虽然代表了居民对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认识,但这很难构成经济与政治变动的主要动力。
  • 余好问特么
    05-24
    谢湜太绕了,说白了就是反对线性历史观反对倒放电影,主张复线的历史,回到历史现场去看多种因素合力下造成的结果,并且吸收力年鉴学派以及结构主义的做法。事实上,他都做到了。本书以江南地区存在的高乡地形存在的微地貌差异为接口,谈时空演变下,整个太湖流域在11世纪治水无效后不断的探索、磨合、协调出了新的机制,最终在16世纪基本定型,此后才开始了江南的巨大繁荣。整个江南区域的定型是不断演变的,受到政治政策、制度、耕作方式变化等等因素影响的,地理限制在作为变量的社会因素的作用下减弱,最终区域协调起来。本书史料详实论证有力视野也极度犀利广阔,作者能把控各种因素,就是语言不太明朗,看了好久。最后,我觉得本书有种揭开历史的面纱的感觉,此外,还觉得世事无常,原本不利的因素和针锋的矛盾竟然就化解了。
  • ·
    11-06
    30出头博导、全国博论百优提名都是当之无愧的,只有拜服的份,就算有学术问题也不是我能看出来的。不仅格局宏阔,史料扎实,而且理论讨论也是颇有章法。倒是三联的编辑令人遗憾地再次放过了作者一些扎眼的低级拼写错误。